在读今天这本《新大博弈 一战中亚争霸记》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书名中的“大博弈”:这是地缘政治学领域的一个专属名词,指的是19世纪英俄两大帝国围绕中亚的争夺。中亚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谁控制了中亚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进而控制世界。所以,19世纪英俄为了中亚争得不可开交。
然而,到了20世纪初英俄却在一战中站到了同一阵营共同对抗德国,而此时的德国亦有意向中亚渗透,为此借助盟友土耳其人的力量。这样一来,英俄德土四国围绕着中亚又展开了一轮新的军事竞争,这就是书中所谓的“新大博弈”。
如果你仔细读了这本书,从中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为了安全通过中立国罗马尼亚,德国特派团将自己化装成一个巡回马戏团。行李设备都做了特殊标记,被伪装成了马戏道具。长长的金属无线天线被标注成了帐篷杆。当德国特派团几经周折在伊斯坦布尔集结完毕后,其盟友土耳其却拖了后腿。
令德国人始料未及的是,土耳其开战伊始就在埃及和高加索地区先后败于英俄之手。这不仅大大挫败了土耳其党人领袖恩维尔.帕夏的圣战野心,也让兵力日益捉襟见肘的奥斯曼帝国连一支千人远征军都凑不齐。但德国特派团没有气馁,他们决定甩开土耳其人自己单干,两位团长兵分两路实施计划。
另外,德国人在印度的谋划也初见成效。美国印度侨民中的锡克教徒已大批从旧金山返回印度准备参与到反英起义中去。可以说,德国的战略意图对英国人而言是致命的,但在执行方面,德国人却出了岔子。按原计划他们将为印度起义者提供武器,结果装备船尚未出海就被其昔日的盟友意大利扣押了。由于武器未能按预期交到印度人手中,起义不得不延期。此后在一连串的打击下,这场蓄谋已久的印度起义胎死腹中……
从结果上看,德国人显然未能如愿以偿掌控中亚。那么为什么这场新大博弈中,明明德国人筹谋在先、下手更早却一事无成,反而被起先处处受制于人的英国人摘了桃子?
书中讲到,德国人在印度的起义几次都阴差阳错以失败告终。看似差了点运气,但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德国在亚洲拥有的战略外交资源与英国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实力上的差距才是根本原因。从在亚洲的实力对比上来说,德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缺乏可靠的军事力量武装。毕竟对波斯与阿富汗而言,俄国和英印殖民当局才是近在咫尺的强敌。土耳其连一开始承诺派遣的千人远征军都凑不足数。最终只能开出一张圣战教令。这就很难说服阿富汗人和波斯人为他们冒险向英俄开战。
再从理念上分析,我们对比劳伦斯与德国特工的成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德国人的观念太落伍了。用句现代化的话来讲,就是未能与时俱进。他们幻想伊斯兰世界团结在哈里发麾下为之圣战。这种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劳伦斯带给阿拉伯人的是民族独立和更多自主权的承诺。这才更符合20世纪的政治潮流。而这也决定了伊斯兰世界在一战中的人心向背。当然后来英法并未兑现劳伦斯作出的承诺,阿拉伯地区依旧被他们分割而治,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关于这场新大博弈还有一个延续至今的重要影响,那就是素有“火药桶”之称的高加索地区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都是在此时产生的。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帝国濒临崩溃边缘,这让俄属高加索成了真空地带。土耳其人果断抓住机会,联合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人将势力发展到高加索地区。
1918年4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被亚美尼亚人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攻陷,致使1.2万阿塞拜疆人身亡,包括大量老幼妇孺。奥斯曼帝国决定出兵帮助阿塞拜疆收复巴库,这是图穷匕见的土耳其人最后一次胜利。他们把支援亚美尼亚人的英军赶出了巴库,并残忍地屠戮了九千多亚美尼亚人。作为报复高加索的血腥缠斗对一战的大局虽构不成多大影响,但纷沓而来的屠杀与翻屠杀却进一步加深了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这一地区的历史宿怨,至今两国依然未能实现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