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批评的YES OR NO

批评的YES OR NO

作者: 海上大王 | 来源:发表于2021-04-07 00:20 被阅读0次

    “批评”的疑问

    从小的教育,印象里的“自我批评”具有正向、积极的态度,这也是我们传统的谦逊、虚心。长大后见识更多观点,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批评”存在着否定、破坏毁灭的可能,无疑是对自我设限,也是对外的伤害,是消极的做法。

    不禁引出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必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正方意见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语录里,就有很多“批评”关键字——

    批评要及时的批评,不要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

    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可见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也是党的光荣传统,我们能有今天的新局面,与批评和自我批评分不开。

    其实这并非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更早的老祖宗也提出过,孔子就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老师的弟子也有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儒家思想主张要多次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向有才华的人学习,向他看齐。

    后来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有与之契合,湘军老大曾国藩更是把自我批评发挥到极致。曾大人写日记做日课,批评过自己的虚伪、不够宽厚、格局小、思想不纯洁,可以说这种自我批评是全方位的,曾大人最终通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淬炼品格,修身成贤。

    反方意见

    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这也是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

    自我批评会消耗掉“我想做好,我要做好”的动力,会让自己更厌恶自己。

    有实验结果支撑,在个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这些人也更能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经历中学到东西。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遭遇挫折,使用自我批评的罪恶感来要求自己,但当我们重回正轨后仍然可能再次出错。

    其实我们身上的自我批评多来自小时候父母老师和身边的人,来自那些“你不行……”、“你应该……”这些BB叨叨的批评,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被批评是会上瘾,当我们通过批评完善了自己,却是加强了这种批评的可能,其实是对自我自尊心的消减。

    在现代育儿书和一些沟通类书籍里也多次提到,不要批评,不要批判,要有爱兼包容,因为批评和指责只会换来反抗姿态,于事无补。

    梳理思考

    将文章最开始的问题换种形式思考,我们要什么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梳理过“自我解释权”,很多定义清晰明确后,可以把只看到一面的硬币当成整体来看。综合对比一下正反方两部分意见,将其中的定义明确——

    两方批评的性质有区别:反方意见里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说NO,这其中的“批评”不仅有否定的意味,也还具有批判、指责的威力,主观上的确是更有“破坏性”的行为。而正方意见里大谈批评的YES,更像是自省和完善的一个步骤或工具,前贤和伟人们通过这个武器让事情越来越好,主观上这是具有“建设性”的行为。

    这样问题的范围明确多了,我们要“建设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不要“破坏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那怎么界定同样的一个批评或自我批评是“破坏性”还是“建设性”呢?我思考这还得看接受批评的对象,他/她/它是如何看待这个性质——

    如果这个对象具有成长思维,明白思辨的目的,那其将正面看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这自然就是“建设性”意义,这将让自身和事物向至臻完善的一方面发展。而如果这个对象只是固定思维,以为批评即是批判,批判即是否定,那其自然就会以抗争、被伤害的态度面对这些“破坏性”行为,无疑这对任何发展都是无益。

    所以最终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看回答对象是谁,回答的对象给“批评与自我批评”打上什么样的标签、性质,最后的答案将是完全不同。

    (从整个梳理的过程,也可看出有了这些“批评”非彼“批评”的定义,明确自省、检视、批评、指责的区别,就能区分开性质,把一个模糊的问题变得明确。所以碰到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问题的描述具体是什么定义,再进行回答。)

    最后还有个思考题,如果我们觉得有必要“批评与自我批评”,那又应该如何“建设性”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评的YES OR NO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ly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