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竹声中辞旧岁,
欢天喜地庆新年。
远亲近邻相寒暄,
好字当头拜大年。
新年的钟声一响,“新年好”三个字便成了人们的过年见面礼。
拜大年,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过年习俗。这种习俗与贴春联一样,是春节期间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这道风景的形成,也是有着古老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怪兽,一到冬天天短夜长,就会跑串到村子里伤害人或牲畜。百姓深受其困扰,便千方百计想要除掉它。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凭赤手空拳对付那个所谓的庞然大物怪兽,是力不从心的,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怪兽就是传说中的“夕”。而灶王爷亲眼所见,人间的烟火气被“夕”搞的不堪忍受。于是,在腊月二十三,灶爷就向玉帝上报了“夕”的行为。
玉帝随即派差遣神农氏的儿子、“年”下凡,对“夕”进行镇压。“年”下凡的这一天,就被定为“除夕”日。“年”勇敢无比,果然不辱使命、将夕赶去了。
百姓得到安宁,为了感谢年的除夕功德,人们奔走相告,并叩首作拜一来表示对年的感激,二来表示对美好日子的庆祝。
这就是“拜年”的渊源。这个习俗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下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拜年”也随着跟进和演变。
以前,一过除夕,大年初一一大早,家里都备好盘盘碟碟的饭菜,祖辈们都端端正正坐在厅堂或炕头正中的位置,郑重其事地坐待着晚辈们陆续前来“拜年”。
晚辈们来到祖辈面前,依次按辈分大小排成队列,席地而跪,双手作揖、叩首,恭祝祖辈“新年快乐”“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等等。
旧的传统拜年方式中规中矩,特别有仪式感。而随着老祖辈们逐渐离去,年轻人对那个活动形式进行了自由改良。
在对美好生活和前途的祈盼的基础上,现在的拜年仪式更随便自然。
作揖叩首拜大年的俗套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简单便捷又不失礼的形式。或者干脆的“过年好”,或者是吟诗诵词,极尽美言令辞,主要以言语寄予美好的问候。
自从手机的出现,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打拼在外的游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拜大年”的习俗也与时俱进,融入了新的时代。
千里情思一电通。身在异地他乡,心系家乡的父老乡亲,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以及一段视频,都是一种幸福的满足、一种亲切的按慰!
有人说,现在的拜年都是做样子的,诚意欠缺,礼节不够周到。
可总观其局,不管是那种方式的拜年活动,都离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人们对美好的祝福和向往,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人而异,因时因地,相互尊重,期盼美好福报是人们的共同心声。“拜大年”,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更好的心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