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我们都有良好的初衷,都有一个想发表获得认可的期望。可是面对空白的屏幕就抓脑壳,不知如何开始?写的很苍白、枯燥和空洞。
对于散文,也找不到新奇的创意、独特的修辞词汇。
对于小说,首先有要敏锐的观察力,为此,再次读起莫言的名篇《透明的红萝卜》,情节不复杂,在作家的家乡,风景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好看,桥也显得很普通,但是在小说中为何刻画得细致和生动?
以上问题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小说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七集作家记录片,我发现作家与作家之间,他们创作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有的人早慧、有的人晚熟;阿来几乎一气呵成,写好的小说,一般不修改;而毕飞宇在小说完成后,反复的修改;莫言写得快,如黄河水泥沙俱下;阿来有写作的冲动,他一直克制着,等到非写不可再写;迟子建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创作周期很稳定;贾平凹一直多产的作家,写作的书房环境很独特,在佛像的陪伴下才能写得心安理得。
而他们相同之处,首先,往往扎根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善于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体察入微,似乎在无声中就完成这一切;毕飞宇的好奇心重,为了了解门口大爷刻章印原理,入学这一天竟然迟到了;阿来对于观察研究植物,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对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拍照作记录;贾平凹为了写作,跑遍了商州大山每个解落。
更重要的一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他们大多农村成长的一代,对于写作,让命运改变的意愿非常的强烈,他们极想走出农村,到广阔的大世界一展身手,刘震云就谈到他舅舅对他的影响,就是让他很早离开家乡走出去的想法;阿来就明确地说,乡愁这东西很难舍,但是让他一辈在家乡过,他肯定不愿意。贾平凹谈到世态的炎凉,他和阿来一样,言语中透露着对家乡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绪。莫言说,贫穷吃不饱,让人丧失了尊严,感到非常的屈辱,这一点在《丰乳肥臀》上有精彩的描绘,为了一个馒头,甚至牺牲了贞洁。
他们对于早日离开家乡的渴望,使我想起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为了使小多多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忘年交的电影放映员,甚至对多多隐瞒和欺骗,让他错过了初恋女友。
也许是没有选择和贫穷,他们想走向外面的世界,忘我的写作这种渴望,表现出拼命的写作练习。
他们通过无数个白天夜晚的苦练,才换来今天的成就。尽管他们有天赋,但是长时间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书是纸质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所能借和找到的书也不多,有些人至今还在用手中的笔,在纸上创作。
那么在今天,互联网和媒体如此发达的条件,我们理应更加地利用时代的优势。通过我们所能找到的电子书,结合方法和工具,提写阅读和写作的效率。这些作家改变的命运方式,他们的成功和影响,都是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从小山村到国际上,这才是主观的奋斗,没有当年挑灯熬夜,不可能有他们的今天,这是给我最大的启示。
这些作家,他们有了远离家乡,执着于写作的渴望,他们更付于实际的行动,他们是电影多多的现实版。作家这个职业,比其它行业更需要,比常人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和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