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69天。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每次与人一起吟诗唱诵的时候,只要听到好的曲子,他一定会要求别人再来几次,直到自己学会为止。当他学会了以后,他会回家再作一曲,跟这曲一模一样的。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东西一定要学会,学会之后还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从一个知之者变成一个好之者,再变成一个乐之者。这才是做学问的方法。
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但动手的能力和修为稍差一点。是想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都如此的说,我们又岂敢说自己的修为高呢?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群人都认为自己的修为非常的高。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口上:要不是我修养高,我早把你怎样怎样啦!我想这样的人修为真的高吗?
孔子说对于学习他是非常不厌烦的,他很好学。一个真正爱学习的人,他一定是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感觉自己非常的渺小,知识非常的有限,所以他对着浩瀚宇宙中博大的知识会有更深更浓厚的兴趣,很想再多学一点知识。
现实生活中的人现在都不是特别的爱学习了。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给他们更多的享受和娱乐,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也不是那么的爱学了。除非是自己工作上的专业知识不得不学习的,才逼着自己去学习。
孔子说他对教育这一块是永远都不会厌烦的。只要你想学我就愿意教你,教你一次不会两次,两次不会三次。教到你什么时候会为止,我都不会厌烦。
这对于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家长们来说真的是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有人说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一点耐心都没有。孩子问多两次我们就发飙啦,你怎么那么笨呢?猪脑子吗?这么简单都不会。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也曾经是个小孩儿,我们也什么都不懂,我们也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无数次的问着自己的父母。也许我们的父母以前也是这样不耐烦地回答了我们。而我们接受了父母的信息,现在也有在用父母的方式回答自己的孩子。在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父母哪有时间来教育告诉你知识呢?父母自己都没读过书,又怎么能理解这些知识呢?所以我们不能埋怨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不能学习父母的那一套。而应该向孔子学习,对于孩子的问题要永远不知疲倦的讲解。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去教会我们的学生,或是我们的下属一些技能的时候,那我们也应该用同样的心不厌其烦的讲解其中的知识与运用,让他们能明白为止。当你厌烦的时候,想想孔子那么伟大的圣人,在教他的学生时都不知疲倦,那我们又怎么可以升起厌烦之心呢?
孔子生病了,子路为他祈祷求助神灵。孔子问他可以这样吗?那子路说肯定可以啦,因为在《诔》上有这样的讲解。
孔子在这里他没有问指路,你相信吗?还是问可以吗?那么就是说明了:这世间到底有没有神,孔子他没有明说也没有回答。因为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是他不说的。孔子同样也说了:对于中而下的人不可语上。那么子路的资质他只能说是中等或者偏下,所以他不会跟他去谈论这么深奥难懂的哲学问题。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说我们做事说话要世故圆滑,而是告诉我们。要跟对的人说对的话,不要乱说话。俗话说: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学会了说话,却要用余下的时间去学会闭嘴。可见说话这门艺术是非常高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