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享乐偏好
我们之前介绍过损失厌恶,以及由此带来的很多影响。
比如说,只有少部分人能接受波动大的股票类品种。
一个品种我们持有和不持有,或者当前是不是亏损,也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品种的价值判断。
除了损失厌恶之外,另外一个心理效应,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当下享乐偏好」。
当下享乐偏好,最知名的一个实验,就是给小孩子发糖的实验了。
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延迟满足」的心理学实验。
找来几十名小孩子。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房间。桌子上放着他们喜欢吃的糖。
研究人员告诉小孩子,他们可以马上吃糖。
但是如果研究人员回来的时候,糖没有被吃掉,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
大部分小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
大约三分之一的小孩子,坚持到了最后,等研究人员回来后兑现了奖励。
这个实验并没有到此结束。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继续追踪这些小孩子的表现。
结果发现,当初愿意等一段时间获得奖励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均比马上吃糖的孩子,高出一截,注意力也更集中。
这就是非常出名的延迟满足的心理学实验。
愿意等一段时间的孩子,对应的就是延迟满足。
不愿意等,马上吃糖的孩子,对应的就是当下享乐。
一个投资小实验
当下享乐在投资当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一个效应。
比如说金融学中,也有一个关于当下享乐的实验。
第一个问题
假设有1000元的收入,你可以今天拿到,也可以半年后拿到。
如果半年后拿到,会有5%的收益。
那么,你愿意当前拿到,还是半年后拿到呢?
大家可以把自己心中的答案,写在纸上。
第二个问题
还是有1000元的收入,你可以半年后拿到,也可以1年后拿到。
如果1年后拿到,会有5%的收益。
那么,你愿意半年后拿到,还是1年后拿到呢?
这两个问题里,同样是AB两个时间点财富分配问题,AB之间的距离也都是半年。
但是区别在于,第一个问题的A点在当下,而第二个问题的A点在半年后。
如果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那应该选择差不多。
但实际上在实验的时候,这两个问题的选择比例并不同。
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选当下拿到。
第二个问题,选择一年后拿到的人的比例则提高了不少。
这个偏差,就是当下享乐偏好。
生活里的享乐偏好
大部分人,都有当下享乐的偏好。
只要涉及到当下,人们就显得格外没有耐心。
这种偏好,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投资。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月光族和拖延症,还有现在越来越火爆的推荐算法。
当我们拿到工资的时候,当下享乐的偏好,会促使我们在工资到手的时候就把钱花掉,而不是做好理性的消费计划。
干活通常是痛苦的,当下享乐的偏好,会推动我们把痛苦的工作往后拖,结果就一拖再拖,导致工作没有办法及时完成。
这种心理效应,也被很多互联网公司和APP利用。典型的代表就是抖音。
为什么短视频的沉迷感比长视频要强很多呢?
传统的长视频,比如说看电视,其实不是全部内容都有吸引力。哪怕是热门电影,都有一些片段没有啥吸引力。
但短视频和推荐算法结合,可以了解一个人想看的是什么,然后重点推荐这些内容。
一个短视频也就是几十秒,即便不好看,产生的损失也远比长视频小。
只需要刷几个视频,就能有自己喜欢的,就能得到奖励。
这套机制,把当下享乐和损失厌恶都利用的很充分。所以有的时候刷抖音,没有啥感觉,几十分钟就过去了。
不过明白了当下享乐的机制对我们的影响,也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良。
让我们可以克服当下享乐,甚至可以利用这个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