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仓央嘉措的诗行里与你相遇

在仓央嘉措的诗行里与你相遇

作者: 风舞玲珑 | 来源:发表于2021-01-17 16:08 被阅读0次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每次读雪域之王的《那一天》,都对布达拉宫无上的仰慕,那能触摸天空的神秘宫殿,那转动的经筒,那飘扬在碧天的经幡,那齐整的诵经声……无一不在倾诉着这片净土的神秘。只是一直都在仰慕,却没能去朝圣,一直都在计划中!

沿210国道北上,过川口向东大约15公里,在我们小城的东北山上,有一个东方的布达拉宫。

站在山卯上,看着对面山卯鳞次栉比层层叠叠的窑洞,心里兴奋的竟不能自已。每次看到它的全貌,看它质朴灿烈却又神秘的全貌,心里就无比的激动。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呈扇形分布在一个山坡上,层层窑洞,白墙红罐,色彩艳丽的矗立在蓝天下。

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踏上这片土地了。记得第一次是2016年,我和闺蜜在不知道任何路况的情况下,斗胆坐车到铜川,然后各种打问,各种倒车后,我俩第一走进了这个内地的布达拉宫,陈炉古镇!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这里的曲曲折折的路面是用瓷片铺就得,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民居都是干净敞亮的窑洞,这里民居的院墙都是用罐罐垒成的。这里的民居都是依山而建,也许你家的窑洞顶就是他家的院子。

一座座院墙都是红色,黑色的的罐罐垒成的,这些罐罐整齐的围户着一个家的安全。轻轻站在罐罐墙下,犹如触摸到了远古的声音。无数次走上这片土地,却一直不敢下笔,它的历史太厚重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如果说布达拉宫是佛教的神秘,那么,陈炉便是中国西北瓷器的神秘活化石。

不说它门口的罐罐花盆,不说它蜿蜒盘旋的瓷片山路,不说它错落在众多窑洞中的瓷坊,只走到陈炉古镇的文化层前,用玻璃盖成的玻璃房子把整个的文化层严实的封闭着。说是文化层,是因为这是一个瓷片山。是中国西北瓷器的浓缩层。低下头仔细的观看着最底层的原土层,第二层是元代的瓷器层,第三层明代的瓷器层,第四层是清代的瓷器层,第五层是民国的瓷器层,第六层是近代的瓷器层,最上面的一层便是耕土层。瓷器文化的演绎史真真切切的都堆积在眼前了。伸手在玻璃上抚摸,就当触摸最接近百姓烟火的历史。因为瓷器是最大众的文化,它能上得庙堂,进的厅堂,入的高门,下得百姓厨房……但它更多的是要走进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这一个个青花老碗,它能盛满盛世华宴,也能盛着青菜稀饭,一个个茶盏,它能盛着古树名茶,它也能盛着解渴的白水一碗!这星星点点的炉火不夜天,燃烧着历史的记忆,锻造着记忆的骨感!

没去过布达拉宫,没看过那翻飞的经幡,但我却真的转到了经筒。那些个砖红色,黑色的的罐罐垒成的墙,轻轻从罐罐垒墙下慢慢走过,指尖触碰一个个罐罐,仿佛在转动一个个庄严的经筒,瓷器文化充盈在这每一片地面的瓷片上,每一个墙面的罐罐上。仿佛每一片瓷片都在讲述着从远古走来的烟火。

陈炉,一个从元代就开始点燃的窑火,一直燃烧到了今天,千年炉火不夜天!

走进陈炉,不得不说我们耀州,不得不说我们曾经浓墨重彩的耀州瓷,耀州窑。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4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金、元后逐渐衰落,明代断烧。现有考古调查显示,自金代开始,耀州窑瓷业重心逐渐向与其相距20公里处的东部山地立地坡(今陈炉镇立地坡村)转移,后又经上店(今陈炉镇上店村)转至今陈炉镇区延续至今。故而,今耀州窑陈炉窑址包括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如今立地坡的三眼井依然井水幽幽!

记得第一走进李家瓷坊,和坊主攀谈,知道了现在的陈炉人烧制陶瓷,仍然延续着耀州窑传承千余年的陶瓷生产手工技艺:山中取料,手挖车推;泥池陈列,明亮如镜;雕花秀草,工笔而成;日晒火烧,自然形成;煤炭翻堂,蹄窑烧成。

陈炉陶瓷技艺的传承,以家族传承为主。有王家、李家、郭家,许家等各姓家族代代相传的制瓷技艺、窑炉和作坊。陈炉悠久的制瓷历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走进村落,便能跟着脚步走进一个个瓷坊。一个个普通的农家少妇,放下锄头,拿起工笔,她便是雕花的高手。这里的做瓷人都是地道的陈炉人。一个个健硕的男人,放下手里的活计,便能拉坯,一个个都是随手拈来的丹青客,一个个都是制坯做瓷的陶艺人。

轻轻端起一把青绿色的公道杯,做人的良心仿佛都盛在这杯里了!

陈是历史,陶乃文化!一个能延续千年炉火不灭的神奇,你能说它不是东方的布达拉宫?你能说它不是瓷器的神秘。一个个质朴的陈炉罐罐上分明印证着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一个大老碗,一圈青花,便承载了千年的烟火人间。寥寥几笔的兰草轻轻绕在白瓷盏上,碧清的茶汤里便有了兰草的清香。一弯游鱼调皮的在杯底游曳,仿佛游动着历史的音符。一把倒流壶里随时都在演绎着祖先的聪慧。一个搂花花瓶,缠枝牡丹诉说着中华民族的雍容华贵……

走上一段瓷片路,一扇半开的柴门,门口的一个废品花瓶里,壮硕的长着一棵爬藤,干净的仿佛一幅油画。推开一扇黑漆木门,感觉这里就是故乡,干净敞亮的窑院沐浴在阳光下,仿佛随时能听到炊烟袅袅里妈妈呼唤吃饭的声音。仿佛能听到案几上杯盘碰撞所发出的青翠声!

走的多了,看的多了,便饿了,农家大嫂的一个地道的陈炉瓷碗里热气腾腾的饸饹面,让我垂涎欲滴,陈炉特有的陈醋在热汤里散发着刺激食欲的味道,碧绿的韭菜花脆生生的飘浮在汤面上,汤是稀煎汪,饸饹是筋爽滑,两者相得益彰,吃一口,便是家的味道!

风里都在诉说着冬的秘密。迷蒙的落日在提醒着黄昏的到来。远处的窑洞顶上有炊烟袅袅升腾,寂静的民居寂静的矗立在寒风里,一个个大老碗里就盛着陈炉的春夏秋冬,盛着耀州瓷的初夏秋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仓央嘉措的诗行里与你相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ro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