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经济史》中认为中国的经济思想,约略言之可以分为两派:
儒家思想
一派是以董仲舒、晁错等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思想。偏向于人道主义,计划经济的思想。
我们可以称之为“轨物主义”。轨是轨道,物是标准。源自《春秋》中的“纳之轨物”。意思是协助人生进入一个正确的轨道,有礼乐教化的意义。
董仲舒提倡的就是一种轨物主义,即主张经济生活应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与限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不道德,过低则无法生存。
所以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就是为了抑制豪强兼并土地。他还提出,政府应该放弃管制天下盐铁,废除奴隶买卖,轻徭薄赋,施行善政。但汉武帝并没有采纳。
儒家包括董仲舒重道德而轻物质,他们把重利与否作为区别“大夫”和“庶人”的标准,主张对重利的人进行教化。
可事实证明,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在儒家的教化之下仍然十分重利。所以,儒家的经济思想也许不太适合现实的社会,它太理想化了。
司马迁经济思想
另一派是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张放任自由。司马迁的思想与亚当·斯密的思想不谋而合,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
经济人假设是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以自身利益为最大化目标。
司马迁认为爱富厌贫是人的正常心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大光明的劳动赚钱没有什么不对,司马迁支持一切正常的谋利活动。
太史公认为每个人都有耳目声色之欲,这是人之常情,即使去说服教化也于事无补,不如让人民放任自由比较好,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次一等的方法是领导他们走向一条规定的道路,第三等是教诲,第四等是统制计划经济来管制人民,最下等则是与民争利。
司马迁也同意管子的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物质基础,遑论其他。
司马迁对农、虞、工、商等各业人士,同等视之,认为上述四类业者,是人民衣食之源,缺一不可。国家的繁荣在于是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有些类似,只是司马迁比亚当·斯密早了1800年,也许他的思想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但却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座丰碑,即使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现实意义。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芳草甘木经济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