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中国最早(1928年)有照明电灯的乡村——蚬冈镇横石乡石江村。
石江村是侨乡,村后面有三座山~高尖山、玄母山和笔架山。村后背紧靠高尖山脚下,村前面有一大水塘,水塘围基全是用大理石建成,再前就是 锦江河。

村头西面闸阁门口,有副大理石刻对联:“石门成砥柱,江水绕花村”,东面是乡的学校~作求小学。
石江村,是一条横巷竖巷都规划整齐,有着两百多户房屋的大村庄,以前称“小广州”。

好山好水好风水,解放前,家乡出了位陆军中将。爷爷堂兄周址,毕业于陆军大学,东征、北伐,屡立战功,升教导师师长、步兵总指挥、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后任军官研究班中将主任。
爷爷是广东省立一中毕业高材生,堂兄很赏识爷爷,带他出随当自己的秘书。
1949年,周址爷爷曾出任当时广东省政府顾问。
解放后,出个廉政亲民县官周朝锦。广东原副省长凌伯棠在开平当县委书记期间,曾问周朝锦县长:“为什么人人都叫你锦叔,而不是职称。是不是有封建色彩?”锦叔答:“人人都叫解放军叔叔、民警叔叔,难道有封建色彩?”凌书记听后哈哈大笑:“有道理!”
高尖山顶有幢五层水泥钢筋的碉楼叫大中楼,楼上挂着个大喇叭。

每年放暑假,在顺德当校长的姑丈,就带着表姐和表哥过来我家探亲小住。
每天吃过晚饭,表哥就走上高尖山到大中楼,准备听珠江电台六点三十分郑达讲《三国演义》故事。
锦江河是潭江河的上游,河水清澈。我们是喝着锦江河水长大的。小时候,每到夏天,大人们带着小孩一起到河里洗澡。
上小学时,我们一吃过晚饭就约上小伙伴们,提着装衣服的水桶冲跑到河边。把桶一扔,迫不待及扑到水里,玩水游泳去了。
我们开始学游泳的时候,是2个人拿一条橡筋裤头的长裤子,一人两手抓紧两边裤脚,踮着脚站起来往上提,另外一个双手撑开裤头,喊口号1、2、3裤头向水里一罩,马上拧紧。一个人一手抓紧裤脚一手抓紧裤头那边,就这样一个孖烟筒长形的水泡诞生了。
恃着自己会点“狗仔式”游泳,借着“孖烟筒水泡”壮胆,游出向河中间去……吓得岸边的大人急着向我们叫喊:“快游回来,游回来。”越是叫越是游远。
有句话叫做:欺山莫欺水。现想起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忧无虑,还是挺快乐的事情!
锦江河的对面是茅冈,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文雍故乡。
以前周文雍父亲是在我村天秀(横石始祖祠)私塾教书,带着儿子周文雍坐船过来村里上学的。
1958年以后把天秀拆除,建造作求小学。
九一年前,还是要靠渡船过河到茅冈圩的,也还没有广湛高速。上游货物主要靠船运输而下。所以小时候,经常会看到运输的机帆船驶向东下游去。
我们从村里坐船横渡过了河对面就是325国道,那时路已是油柏路。每闻到这沥青的味就感觉自己要出远门,如去探远方亲戚、县城或是省城广州的,都必需在这325国道截车上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
九二年,村前锦江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茅石桥,通上车,交通方便了。
九三年撤县设市,油柏路也缩减了弯道,拉直加宽多了两车道。由市区开车到家乡村里也只需二十分钟车程。
现家乡好多户人家都出了国,有的已搬到城里住,没以前热闹,清净了。村依然整齐,青山绿水,环境优美。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爱我美丽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