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从何时有了敬畏之心的?
答:从有了自己珍爱的人或事物开始。
为何不是在降生之后或是在有了自我意识之后?
答:降生和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你可能是缺乏爱或是爱太溢满的阶段,这种阶段的人要么贪婪求爱,要么无节制付出爱,都不是爱的健康态。
那爱的健康态是怎样的?
答:爱的健康态既不是缺乏,也不是满溢,更不是不变,而是爱流动达到个人的平衡态。
照这样来说,你的意思是爱的人或事物可以帮人达到爱的平衡态?
答:可以这样说。爱的人或事物可以是你爱流动的桥梁,当你的爱溢满,成为连接让爱流出,使你的爱平衡态;当你的爱缺乏,成为连接从它们自身传递爱给你,使你的爱平衡态。
那爱的平衡态跟人的敬畏有何关联?
答:可能人之初性本善是不对的。人之初没有性。是后天个人成长的环境使人善或使人恶,使人爱缺乏或使人的爱满溢。善与恶,缺乏与溢满,始终都不是人幸福的常态,所以人一直在追寻能使自己达到平衡态的人或事物。一旦找到,人们就会了解幸福的意义,也会知道爱的真谛。那样的人生无非是人渴望的状态。所以没有人渴望去打破这样的状态。所以人开始去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同时期望不要有外物来破坏这种平衡。所以开始生起敬畏之心。敬畏世间的无常。
你可以简单举个例子吗?
答:当然可以。陶渊明你可能有听说。又一次他因为做官无法照顾好他孩子,于是就请了一个仆人给他。临行前陶渊明对孩子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就是这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你要好好待他。陶渊明作为父亲,可以说他孩子就是他珍爱的人。珍爱的人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可能是这世间最美的。陶渊明肯定了解这种爱的感受。所以他由自己及彼,告诉孩子这也是别人家的宝贝,你要好好对待人家。这何尝不是一种敬畏呢?
明白了。那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体现自己的敬畏之心?
答:你需要知道任何在别人身上发生的遭遇,都有可能在某一天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者发生在你孩子的身上。所以要对周遭保持敏感并给予善意。
什么是对周遭保持敏感?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无意中得知某个朋友要辞退他火锅店的某个18岁刚出大专的小女孩。地址在深圳。当我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首先是为其难过。私底下我做了这件事。
我问她你家乡哪里,她说广州(用来估测假如她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用多少钱可以回家。)
我再问你现在住在哪里和谁一起,她说和她大学同学。(用来估测她身边有没有朋友可以帮助她)
我再问为何会来餐馆工作大专学的什么专业,以后有何打算(目的是让她对这次被辞退减少一些自卑甚至以一个大姐姐身份给一点点建议。)然后听了她自己的规划,我鼓励了她。
我觉得即使我当场没有告诉她她要被辞退的消息,但事后,她可能会后知后觉感到这个诺大的世界,一个陌生人在乎并关心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这就是对别人的遭遇保持敏感。知道有些事可能现在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但有一天可能发生在你和你爱的人身上。所以保持敬畏,保持对别人遭遇的怜悯之心。
我们现在的世界人很多很麻木。老人倒了不扶,女生被男生殴打不上前制止,公交车有人被小偷偷不敢告知被窃者。人们都麻木的事不关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没发生在我身上就好。
可是这种事经常发生,很多人其实都是有孩子也在做自己珍爱的事,为何还这么麻木?
答:可能他没有通过他珍爱的人或事,让自己的爱流动,所以还是处于爱的亚健康态,所以即使这么美的情感在他身边他还是感觉不到。
明白了,关键人还需要有感觉能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
答:其实这也是保持对周遭敏感的一部分。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了敬畏之心?
当他幸福,他也希望别人能拥有他一样的幸福的时候。那个人就敬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