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青春几何,鸣声不歇

青春几何,鸣声不歇

作者: 江湖路远了 | 来源:发表于2021-05-18 10:24 被阅读0次

    东南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张1925年的毕业证书,它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毕业证书的主人叫张佩英。

    1899年,张佩英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人家庭。

    4岁陪哥哥读私熟时,她读的是《女儿经》《女儿学》,从小就被灌输”三从四德”。

    转眼,兄弟们都上了小学,而她只能留在家里做针线、学女红。

    听到兄弟们唱着教育家沈心工编的歌曲“一个 小球圆滚滚……”,她心里既羡慕又不服气,求学之心更加迫切。

    11岁时,邻居家一个18岁的女子想去女贫民院当保姆,以便借机读书谋生约张佩英一起去参观。


    看到对方报了名,张佩英读书的冲动又涌上心头,她谎称自己是孤儿,也请求报名。

    谎说完了,她才知道院方是要调查核实的。

    怕父母责罚,受到惊吓的张佩英发了高烧。

    幸好父母看她读书心切,生出怜惜之心。

    那年秋天,张佩英如愿走进基督教会办的清心女子高小。

    张佩英非常珍惜机会,一直勤奋苦读。

    一年后,校长对她父亲说:“这孩子很聪明,不要早早替她攀亲,让她读书去!”

    “女孩子花这么多钱读书,出嫁仍要赔一副妆奁!"母亲虽然抱怨,却没有阻止张佩英读书。

    可是囿于传统思想,父母还是给她定了亲。


    中学时,张佩英顺利升入上海晏摩氏女中。

    在这里,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留校任教。

    “五四”的风吹来,张佩英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活动,各地代表的谈吐令她眼界大开。

    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张佩英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如愿见到了陈独秀、茅盾等人。

    她开始宣传女性独立,却因为“过激”而被学校开除。


    在陈独秀多次鼓励下,张佩英决定投考大学。

    可那时,没有国立女子大学,各地代表纷纷为她出谋划策,听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风浓厚,他们决定向南京要求“开女禁”。

    收到张佩英的申请,加之南京学生代表积极推动,1919年12月,南高师教务主任陶行知在校务会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

    他说:“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女子几无上进之路。大学不许男女同学,更是毫无道理!”

    虽然此举引得舆论哗然,但幸运的是,“开女禁”得到了江苏省教育会会长黄炎培的支持。

    1920年4月,南高师排除万难,通过了“兼收女生”的提案。


    1920年夏天,张佩英从投考的1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被正式录取的8名女生之一。

    录取名单在《时事新报》上刊出后,她写信给家里,要求解除婚约,决心“为妇女争先”,做敢开风气之先的一分子。

    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正式明确了女子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大学毕业后,张佩英投身教育事业,后来改名为张蓓蘅。

    在为妇女鸣不平的道路上,她结识了被孙中山赞赏过的邵禹襄,二人于1927年结为连理。

    抗战爆发后,张佩英辗转大后方教学,在学生眼里,她课上得好,琴弹得好,风度翩翩,谈吐不俗,被学生亲切地称为" Madame"。

    青春几何,鸣声不歇。

    回顾人生时,张佩英称自己有“四幸”,其中最幸运的,就是成为第一批进入国立大学的女生。

    而有思想,敢抗争,则注定了她的幸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春几何,鸣声不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ye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