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夷”是无色的意思,我们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称之为无色。“希”是无声的意思,耳朵听不见的,称之为无声。“微”是无形的意思,初碰不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微”。
“致诘”是追究、追问的意思,说是夷、希、微三者不可过多追究,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
“皦”是清晰的意思,而昧作为反义词是“阴暗”的意思。它既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也不是那么阴暗不可琢磨。
绳绳是“纷纭不绝”的意思,就是说它连续不断,找不到始终,是难以言状、超乎于物质的存在。没有形状、形象,是一种“恍惚”的存在。
我们从头迎看不到它的“首”,从后面跟随看不见它的“尾”,我们通过古时候的“道”,来驾驭、实践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如果能找到宇宙的“开始”,那么也就找到“道”之所在了。
这一章,不会的新词汇、汉字很多,学习到了一些新的语言应用。我感觉这一章又是来讲道的,我发现隔个一两章就会出现这样的章节,来说明、形容道的玄之又玄、道的神秘性、道的“恍惚”之感,其实我感觉这些说法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一些“假大空”,就是可能没有一些实际性上的作用。当然了,学习不一定太功利性,一定要学会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可能我还没有到和它应该“相遇”的时间。
可能对于“道”无形的这种说法,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让我们明白,当我们越想知道一个道理的时候,它却不一定是可以说的明白的。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些“羞愧”,因为我第一次因为对于“含糊不清”的答案所崩溃哭了,后来想想其实挺可笑的。那个时候的我太过于一板一眼,所有的事情必须有一对一的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必须说出个四五六来。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无用功呢。有时候,太较真只会害了自己。
回到原文,如果换做以前的我,对于文中提到的“夷、希、微”,我一定要非常认真地研究出这三个字的微小不同之处,加以严格区分,但凡有一丝模糊的解释,都会让我感到“难受”。我不会去想“此三者不可致诘”。这样看来,我还真是一个很“轴”不懂得变通的人。从那一次因为“答案模糊”的回答而给自己气哭的“小孩子气”,到后来自己慢慢的思考反省,然后今天学到的“故混而为一”,让我更加豁然开朗了。
这还让我想到了创造力,就好比如果给你个框架,你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但是如果让我们自由发挥,说是没有固定答案,你就会怕了吗?
没有固定的要求其实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而那无形”的“大道”也是在无形中督促我们可以自行去探寻、思索,以至于离其越来越接近,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