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界万象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恍惚之多解,多解之困惑——学《道德经》(五)

恍惚之多解,多解之困惑——学《道德经》(五)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15:29 被阅读40次

怎么理解“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摘自《道德经·第十四章》)

白云先生认为,这是去形质化、去感知化、去智识化的通彻,与大道浑然为一的道理。只要人与道浑然为一,就会感受到这种恍惚状态。道,一而未分的状态,便是恍惚。而圣人是通过修炼至静至虚之术来实现道的,即“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之后,能体道。这多少给人以神秘感。

至静至虚之术。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有这样一句: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可以作“虚其人道好欲好争之心”。人欲去,则其心虚。那么,“静”在《道德经》中也有出处吗?在第五章中有这样说法:“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tuo)籥(yue),是古时之风箱。虚与动(不静)相对。守中,就是说“圣王守道之至真至柔,至中至正,至虚至静,至大无穷。”中,如盅,茶盅,无水时则虚。

又怎么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指玄德之深、之大。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容,指玄德无所不蓄,无所不容。

问题是,接下来几句: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十四章》不是说“恍惚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吗,在这里,怎么又突然说“道之为物”,且“恍惚”有象又有物呢?

看来,这两章在论述“恍惚”问题上有了矛盾。

陈水河整理于2019.6.30下午

相关文章

  • 恍惚之多解,多解之困惑——学《道德经》(五)

    怎么理解“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摘自《道德经·第十四章》) 白云先生认为,这是去形质化、去感知化、...

  • 学求多解

    文/石岩磊 成语“不求甚解”是说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深究,现在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它出自晋朝陶渊明的《...

  • 学求多解

    成语“不求甚解”是说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深究,现在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它出自晋朝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 学求多解

    成语“不求甚解”是说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深究,现在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它出自晋朝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 学求多解

    本文来源:简书-己经本文作者-石岩磊简书授权转载-原文-学求多解 成语“不求甚解”是说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

  • 学求多解

    本文来源:简书-己经本文作者-石岩磊简书授权转载-原文-学求多解 成语“不求甚解”是说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

  • 词的境界

    【学词点滴023】 符号学告诉我们,文本是可以一义多解的,读者有多解的自由,但是读者的解释依然离不开文本。 多解的...

  • 《道德经》

    《道德经》我相信没有几个上过学的人是不知道它的,它是我们华夏思想中经典中的经典! 可是看了很多解《道德经》的文章,...

  • 2020.4.14流泪的爱情

    人生的走走停停中 充斥着太多解不开的迷局 它写着困惑,藏着欲望 急着占有,痛着失去 当人群中的你对我侧目微笑 恍惚...

  • 一诗多解

    今天看安意如写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里面有一章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中,安意如把杜牧的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恍惚之多解,多解之困惑——学《道德经》(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db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