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四章@刘凯伦读书分享中大岭南2018EMBA

《道德经》第十四章@刘凯伦读书分享中大岭南2018EMBA

作者: 18班EMBA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19:08 被阅读0次

2018中大岭院EMBA《道德经》读书分享

第十四章

一、[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二、[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三、[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四、[我的感悟]

本章老子再次为我们阐述何谓“道”,并进而解释如何学习“道”。“道”存在于有无之间,是我们无法用五官去体察的,但这种无形无名的状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前文的学习中,老子已为我们揭开了道是根本,万物的运行离不开道的道理。道德经的后文亦有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于我们管理者来说,了解何谓“道”,实际上是领悟在浩瀚宇宙中,我们都是极其渺小的,同时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因此,我们不可否认,在我们认知之外,仍存在许多能够改变我们当下世界的物质和规律,只是我们未曾掌握它们。老子提示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和领域,我们首先是要保持尊重、敬畏之心,进而我们要有求知探索的精神,要去学习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规律,最后加以运用到我们的管理之中。

谈到对于未知领域要保有尊重、敬畏之心,我又再次想到了老子一直倡导我们的虚空状态,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很有必要时刻自省,自觉滤清浅满,对于我们未知的新事物和新领域,切忌以自我认知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否定甚至扼杀它,更应该放下已有的身份、地位和知识结构,秉持虚空的态度谦逊地去包容、接受、学习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加以运用至我们的管理当中,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并创造效益,在成就企业的同时,完成自我管理水平和人生格局的提升。

2018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MBA学员

刘凯伦

2018年10月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四章@刘凯伦读书分享中大岭南2018EMBA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gh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