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想做一个完美的人,会在神坛上下不来,咨询师的无所不能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反而成为很僵硬的关系。无论咨询师与来访者谁违反设置,并不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用精神分析思考去探索表面下的动力性意义是什么,潜意识幻想是什么。是探索双方无意识的机会。就像有些父母担心自己哪点做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焦虑,孩子紧张。如果父母允许做错了也坦然处之,孩子就会学习到犯错并不是灾难化,不会有那么多羞耻,挫败,而把犯错当成学习的机会。咨询师从神坛上下来,破坏设置反而成了会下蛋的鸡,会生出有意义的蛋,从这个地方讨论。咨询师开放的精神,面对自己不足去探索。来访者会放下自己一直以来那个严厉的,刻薄的,完美的超我,会允许自己犯错,但仍然是有价值的,自我才能松动,发展。
西方咨询都是各自都会重新创新东西,中国哲学大多都是在注释先人的思想,每个人都会加进自己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下,很害怕不被尊重是核心思想,所以才有那么多礼孝。在潜移默化中,中国的家长很害怕我是不好的,因为我不好,造成什么不好后果,什么不好困难。无法看见不是你不好,会是各种外在内在复杂的因素导致这样糟糕后果。担心被攻击,就会找各种方法控制,比如亲子关系了。亲的位置,父母的位置,领导的位置,咨询师的位置。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会把一部分投射给孩子,利用这些可以控制,满足自尊,否认不能接受自己有不好的部分造成不好的结果。孩子觉得底气压,敢怒不敢言。双方关系就会断裂,形成关系的两级,不能共同建设。其实双方也可以发展成促进性关系,可以一起面对,一起了解真相,一起面对成长中的焦虑的整合体系。比如父母有事不能按时回家做饭,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愧疚,焦虑,担心对孩子攻击,也可能无法容纳自己的愤怒,挫败,羞耻糟糕的感觉。当孩子可能略带生气说怎么没做饭。父母无法与孩子同调,可能怪罪领导让我加班孩子不体谅。家长就失去了与孩子增加感情的机会,失去让孩子对突发事件的理解力,去培养增加孩子的忍耐力,反而变成破坏关系,让孩子更困扰,不能思考的。
咨询师与来访者发生的所有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如果是充满精神分析性的理解,那么危机也变成转机,咨询师也可以开放性面对所有东西。咨询师承受住张力,跟病人呆在困惑中,一起面对,即使暂时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也让来访者感受的困难并不一定形成创伤,是让他独自呆在困难中,甚至利用困难贬低羞辱他可能就会造成创伤。也是重新建立关系,了解深层次的自我的一部分的机会。咨询中来访者所有的想法愿望都是被尊重的,都可以谈的,没有好坏之分,道德不道德,但是不能见诸行动。潜意识幻想去讨论,就是去掉超我对他的束缚。真实地讨论,坦然面对,承认本能性东西符合快乐原则是真实存在,才能建立次级思维。咨询师和来访者呆在一起面对威胁恐惧等,不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威性,才能建立真正关系,病人才能开放面对自己,走到更深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