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软银的孙正义成立了一只规模将近10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Vision Fund。这个基金在出行领域的布局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
在中国投资了滴滴,美国投资了Uber,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市场。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出租车市场,软硬自己也不回放过。于是Uber和滴滴都来到日本了。虽然Uber是世界上第一大共享乘车的公司,但是征服日本市场的主要任何可能回落在滴滴身上。
作为滴滴和uber的大股东,软银自然不会束手旁观,2019年2约和丰田汽车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也就是说把滴滴,uber和丰田链接到了一起。要知道日本的出租车市场大部分都和丰田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全球范围,滴滴跟着软银参股了各国的打车软件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盟。这是过江龙要碾压地头蛇的气势啊。
互联网产品大都有一个特质,叫做网络效应,即用的人越多,产品的价值就越高,同时用户就越无法切换到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比如微博,微信等都具备这样的属性,即便市场上出现一个功能比微信更好的产品,也无法撼动微信的地位。因为用户的社交网络搭在了微信这个平台上,要切换到其他的产品就要切断这个网络,这个成本太高了。
网络效应的这个特性会让一个行业形成“赢家通吃”的“721”格局,第一名占整个市场的70%,第二名占20%,剩下的所有占10%。巴菲特就把网络效应视为企业的四大护城河之一。
滴滴虽然是互联网公司,但是网约车在网络效应这一方面,和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产品有一点不一样,它的网络效应是区域性的。北京乘客和北京司机能够形成网络效应;上海乘客和上海也能形成网络效应。但是北京司机和上海乘客基本就没什么关系了。即对于网约车APP来说,网络效应无法形成护城河式的核心竞争力。
也因此,滴滴进军日本市场,与各方大佬强强联合,要碾压日本本土网约车企业之时,后者才有勇气奋起反抗。但,又能如何呢。滴滴登上日本出租车行业龙头老大位置的概率已经无限接近100%了,这么好的牌要是都打输了的话,滴滴的日本负责人可能要去直播吃翔了吧。
网约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前文也说了,滴滴在软银的带领下已经和世界各国的网约车APP公司形成了联盟。也就是说,滴滴将拥有最丰富的行业数据,而人工智能又是依靠大数据喂养出来的技术。日本本土公司要和滴滴竞争,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之前滴滴和uber在中国打的时候,滴滴的战略是利用本土优势打狙击战,消耗uber的资源,当时有媒体报道,仅仅是2015年这一年,uber就在中国市场亏损了10亿美元。但现在要是拿同样的战略打滴滴,就有点班门弄斧了。所以战略还是得回归到产品本身:质量,价格,渠道,宣传。可以说日本本土公司在任何一方面都找不到优势,硬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唯一的可能性就在质量方面吧。
日本的法律不允许一般人开车搭载乘客的,所以只能在出租车上下手了。而日本的出租车行业有个特点,司机大都是50~65岁的老年人,这些人不太懂智能手机。我公司里现在还有人在用傻瓜机呢,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即便用的是智能机也只会使用电话和短信功能,最多看看天气和邮件等。也就是说,教会司机使用智能手机,使用APP是一个入门级的难关。
听一个在本土公司做销售的人说,他们做地推的时候教那些司机使用app,可那些司机死活不肯按启动键,说是害怕。可能你会觉得好笑,按点键怕什么呢?怕诈骗啊。在日本这种诈骗还挺多的,新闻媒体又经常报道,导致了他们对于不懂的事物都有些本能的拒绝反应。
然后就是一些司机熟练了之后就有点乱来,订单来了,去接客的途中莫名其妙地把订单给取消了,导致用户投诉。于是,他们这些地推就吭哧吭哧地跑去跟这些司机了解情况,一番苦口婆心就差没上演磕头切腹的狗血剧情。这些事情都太粗俗低效了,大企业可能看不上眼,或者就是烧钱碾压式地解决。
而这就是本土小企业的机会了。不管是用户还是司机,对于网约车公司来说都是用户,而且我们都知道拥有100个超级粉丝,比拥有1万个僵尸粉要强得多。所以,本土小公司的出路之一可能就是“打造超级用户,并服务好他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