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蒸粽是广东肇庆的特产,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循例包上几个,好在亲戚走访时搭上几个回去。像我们这些孩子已经不大爱吃,一来年年能吃上,对它也没有什么新鲜感,二来零食越来越多,对这特有饱腹感的食物也没多大兴趣。
尽管不大喜爱,但如果过年没有裹蒸粽总少了些年味,妈妈每年都喊着不再包裹蒸粽了,省心,但最后还是忙里忙外地张罗着。
叶子、竹条等材料都是先准备好的,到了腊月二十七八,一开早,把米淘好,把豆洗净,把肉腌好,就开始包裹蒸粽了。我不会包裹蒸粽,也不愿意学,对我来说包粽子是上了年纪的人的事情,不关小孩的事,如今自己也长大,也没能摆脱这想法。可每年我姐姐都是家里的能手,妈妈负责包下料,姐姐负责捆粽子,一整个上午就可以完成七八十个了。屋外面的爷爷则负责另外一个任务:起炉灶。在乡下包粽子,一定是用柴火煮,而且还得用专用的粽桶煮。不然火候就不够,粽子不糯不绵了。
裹蒸粽 裹蒸粽 裹蒸粽 裹蒸粽爷爷对这份工作也是乐此不疲的。一来他爱吃,三人份的粽子,爷爷一个人能吃上一个。一到包粽子时,爷爷总会嘱咐要包多点,怕不够吃。二来他认为用他的手艺煮裹蒸粽才是最好吃的。为了吃上美味的粽子,爷爷也总是不怕动手。爷爷在家外面的空地用几个砖子,砌上个小炉灶,再拾来好几根大木柴,堆在旁边。接着就开黄泥浆,这泥浆不是用来砌炉灶的,而是用来糊在粽桶的表层,至于为什么要糊上着黄泥呢,我也不是很明白,大概是为保护粽桶吧,免得烧得变形。
早上粽子包好,炉灶砌好,午饭之前就可以把粽子下锅了。水煮开之后,妈妈就会把粽子一个个往桶里放,而那雾气、烟气总是把眼睛熏得直掉泪水。一切都完成之后,就没什么事了,剩下的工作就由我们这些小孩来管了:守灶火。守在炉灶旁边,若是没火了就加柴,没水了就加水。我最爱守灶火了。在寒冷的冬天守在炉灶跟前,可暖和,脸总是被烘得红红的,像染上胭脂一样。虽说是守灶火,看上去单调,乐子可多了。这时,哥哥和弟弟就会从屋里搬出红薯,做上一道烤地瓜。当火烧稳了,就往火里扔进地瓜,蹦出一串火星来。约过一刻,红薯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还未吃到红薯就已经垂涎三尺了,迫不急待地用个棍子戳戳是不是该熟了。等那红薯都软身了,便用个火钳把它们夹出来,拖到地上滚几趟,好让它凉快些。顾不上红薯是否凉了,直接伸手去拿,热得一个手指换另一个手指托着,就是不肯放手,掰去那皮,直接张口就吃了,嘴里烫得直冒热气呢。可这火烤过的干香,谁又能抵挡得住呢?还有呢!我们还会烤五花肉烤呢!没有铁架,没有蜂蜜汁,也没有烧烤汁,偷偷地从家里带些剩下的五花肉来,用长牙签串起,直接把肉往火里烤,那肉被火煎得“叽叽”地响,香气扑面而来,就这样又完成了一道美味。
裹蒸粽 裹蒸粽到了晚上,裹蒸粽快熟了,妈妈就不会做米饭,而是熬上一锅白粥,开两三裹蒸粽,炒上一两碟菜,而这时的裹蒸粽是我最爱吃的,也是我吃的最多的时候。热气腾腾的,所有都是新鲜的,材料是新鲜的,味道也是新鲜的,隔了一整年重新把裹蒸粽的味道拾起来。父亲乐意的话就会买上几瓶汽水,一家子喝上一口。
最早尝味道的倒是要数我爷爷了,到傍晚时,爷爷都会捞上一个,装在盘上,蹲在椅子上,自己先开动了。他最爱吃这粽子,而在他最后几年,身体不好,已经吃不消粽子了,吃上一个就会胃酸,也只得戒口,这对他来说也是很残忍的。他一生没什么爱好,不爱打牌,不爱打麻将,不爱跟人吹牛皮,就喜欢过年时节搬弄他爱吃的,可在他晚年他却不能再吃,多少也是遗憾。
如今爷爷不在了,父亲也不在了,姐姐也出嫁了,我们一家子忙里忙外包粽子也不在了,谁又还眷恋着裹蒸粽呢?可是过年没有裹蒸粽,似乎总缺少着什么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