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在排练合唱去参加总部的歌咏比赛,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但是效果不佳。为了有更好的呈现不给公司丢人,我们只能向内求索苦练内功,在微信上分高低音声部,成立两个群,我作为低音部组长负责组员的练习。
我一直认为在合唱中,高低音声部把自己的声部唱好,有几个要素:音准,节奏,和声。只要做好这三点一切就妥了。所以我要求我们低声部的所有成员,每人每天都要提交作业,我根据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提出修改建议,他们进行修正,改对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呢,有一些同事改得比较好,但是有一些同事确实是找不到音,而且,练了好多天,好像毫无成效,越练越跑偏。
后来一看不行,我们还是请专业老师集训一周。才排了两天,合唱的声音很快就有了质的改观,那么老师的教授方法跟我的教授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老师先练声开嗓。把发声的位置按照声部分开,高音部的声音是在头腔共鸣,而低声部主要是在胸腔共鸣。当把两个声部发声的位置区分开以后,他们就更容易专注于自己发声的位置,就不容易被带跑了。而之前我的关注点,就是音准。音准不行反复练,练到准确位置,这样想来对于歌曲敏感度不高的人,真是太难为人家了。我没有从根源上去调整大家的发声位置和习惯,而应该强调位置的不同,去强化我们的“准”的音调的位置。
另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在于老师对唱错的人的纠正方法上。在一个声部里,并不是所有人唱的都对,当有人唱的不对时怎么办?老师的解决方案是用情绪去带动,尽量让大家去找到和声的位置,去听别人的声音,而不是一定要让大家唱成标准版本。一个人唱不准不是最关键最无法忍受的,重要的是要去带动合唱成员,去向统一的声音靠近。即使低音唱成了高音又怎样呢?声音是和谐的呈现,那就是好的,所以在一个合唱里面,我们要更多关注整体的呈现。
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情我们要去考虑我们最终要表达出来的是什么,我们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去关注结果呈现,不要太关注在细枝末节上。虽然细枝末节可以帮我们成就更完美的结果,但是如果整个结果的呈现能以更令人开心更震撼的方式出现,我们可以去忽略小细节的瑕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