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禅修交给我的事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7-02-26 15:32 被阅读105次
    这篇文章其实是我们今年禅七结七时我的心得报告,所以会出现“法师”“佛学院”等等词样。大家请勿见怪。
    这次禅七个人觉得很有收获,也希望能把这份收获分享给大家,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助益。

    七天禅修我的收获是搞明白了一个问题,学会了几件事情。

    想明白的这个问题是:打坐有什么用呢?

    大家都知道,任何精密的仪器使用前都要进行校对和调整才能读出精准的数据。无论是望远镜还是显微镜,都免不了这一关才能够正常发挥。

    而我们的心识远比前二者精密,更加需要调整和检查才能良好的发挥,但除了佛陀外,至今没有任何学科或个人能够对它做出全面的评判和说明,更遑论如何调整?

    而禅修,我想某种程度上就是伟大的佛陀教授我们用来校准和稳定自己心识的一种工具。

    法师这几天不停的在强调“毗婆舍那”,而所谓的毗婆舍那,也就是如实观照,在这种“如实观照”的状态下,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和平常完全不一样的观察条件来观测自己的身受心法

    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有能力如实观照自己的“身受心法”,进而慢慢领悟苦、空、无我的真如实相。

    再和大家谈谈我学会的几件事情

    1.看话头”教给我的事

    以前看话头看丢了,总是很沮丧很懊悔,但昨天晚香 当我再一次看丢了话头时我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看丢话头呢?

    在我正想的入迷的时候,旁边的同学突然动了一下,我心底泛起了一阵不快,但此时我突然明白了:

    心的游移分神、阴晴不定、这些我不想要的状态其实都是在向我透露一种极有用处的讯息 —— 我并不了解自己的心

    这时我发现分心并不是我的错,我错在不了解自己的心。或者说恰恰是因为分心才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内心的习性一无所知。

    因为一无所知,才会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它,甚至企图控制它,因为一无所知,才会在它反抗我的控制的时候感到挫败。

    而现在,当我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后,我决定不“参话头”了,而是把注意力用来觉知心中那些“打断我参话头的东西”

    比起“念佛是谁的话头来”我发现这些东西更能令我明白“刚才念佛的人到底是谁”

    2.观呼吸教会我的事

    可能是因为太散乱,过去观呼吸时总是很累很烦,完全没有法师们授课时所描述的那么轻松,但这一次听完如观法师多读经律论的建议后我读了很多五停心观的资料,晚上后再观呼吸时感觉就非常不一样了,我这时才明白,不是自己观不好呼吸,而是自己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观呼吸,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又谈何正确的操作和正向的反馈呢。

    借由观呼吸,我得以在每支香的短短几十分钟内,暂时远离了一切的贪爱、憎恨与不净,这是之前的我从未体验过的。而正是观呼吸,带给了我这种体验:因为我发现,一切的贪爱、憎恨与不净都会影响我正常的呼吸。

    如果说打坐是修行的校准仪的话,呼吸是不是很平静?念头是不是在呼吸?就成为了校准仪的指示箭头。

    安静与否,觉知与否,半点骗不了自己,也绝不存在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的情况。

    而当我引导自己的注意力“乘坐”在呼吸的波浪之上进出身体时,我感觉之前的自己更像是在“做白日梦”——按照一些陈腐的心理定势和自我假设动身发语,在巨大的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做出本能的反应。就好像计算机的预设程序一样,完全没有一点自由可言,但当我脱离这一切自己编造的故事,只让呼吸的感受成为觉察舞台上的主角时, 一种觉醒的的冲动不断涌入我的脑海。

    这时我觉得,身而为人真的比计算机幸福多了,因为计算机自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人类预设的程序下运行,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漏洞在哪,更不会“主动”的升级系统。而我们,既可以按照既定程序运作,也可以不断跳出“既定系统”升级自己的“系统”。这就是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灵”之所在——无论基因编码还是心理定势都没办法完全控制我们。

    经行教给我的事

    在初次漫步经行时,遵照法师的教诲,我把觉知从念头的起伏转而放在脚步的起落,并惊喜的从中感觉到了一条可靠的轨迹如同河水般承载着我的念头前行。我得以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与愉快。

    因为我选择觉知做自己的主人而非思考时,烦恼的链条就这样被悄无声息的打破了。

    这时我的世界中,心里面的念头仿佛和窗户上的鸟叫一样,没区别了。

    当我不认为我的念头和我有关系时,念头就真的和我无关了。就如同山间清爽的风,古城温暖的光,不过是慢慢人生路上遇见的一次风景罢了。

    了解了这一点后,当静坐把所缘境转到观念头的时候,再也没有被卷入念头与情绪的内容里面,被漫无目的的心念河流带走的情况了。

    体验交给我的事

    这次禅修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我体验到了很多以前听说过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恶、心境一如物我两忘等等

    但“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语言和名词存在于我的脑海,因为语言表达的只是单向度的、平面的事物,而这些词语背后的境界则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事物,仅仅通过文字是不足以完全了解那些境界的。

    比如人人都知道不二的境界:但谁又真的能够“不二”呢?因为不二是透过持续地「观心」所体会的悟境;而非经由解释或是想象的概念产物

    换而言之,我发现永远不能用加减乘除,去算一个微积分问题。二者是不同维度的存在,虽有交集,却绝不可混为一体

    但这次禅七却令难以揣测的它们跳出僵硬的经文,鲜活的流动在我的生命里。

    结语:不但要行,更要行的深。

    记得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的一个篇章中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中的“行深”,这说明我们修行不仅仅需要行,更需要行得深,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很重”

    经过了这次禅七的体验后,我深以为然。七天的不断用功令我的体验也如同切包包菜一样重重迭进。而这些体验就是明白了修行二字远没有没那么神秘和遥不可及。修什么?如何修?经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修行的诀窍就是在 这些对的方法里,反复做。

    所以也可以说:修行的过程某种程都上就是养成 一些“好习惯”的过程——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习惯。

    而无论什么习惯,养成的前提都是耐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掌握修行路上的一个个新改变。

    至于禅修,它应该是耐心最要好的朋友了吧。

    感恩法师,感恩佛学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恺然:略深奥,但是很用心的一字一句看完了
        释续祥: @恺然 多谢

      本文标题:那些禅修交给我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fn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