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学习孟子第二十二课(滕文公章句下第五,六节+善境需善士,独木难能支),原文如下:
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滕文公章句下·第六节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艾婷分享如下:
闻
宋国人戴不胜认为自己的君王学习没有大的变化,求助孟子。孟子举例,一楚人学齐语,请齐人做老师,旁边却有一大群楚国人整天干扰他逼他说楚国话,那他学齐国话定有难度;如果把他放到齐国的闹市中去学齐国话则容易很多,语言环境很重要。
善人薛居州住在王宫里,身边的人都是行善之人,王也不会学坏,反之如果王身边都是恶人当道,薛居州一个人的力量怎能影到王!
税收慢慢减,每年减一点,如同一个偷鸡贼的故事,以前是每天偷一只鸡,现在变成一个月偷一只鸡,到第二年不偷了,可以吗?
思
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善境需善士,独木难能支。子欲为善,一个人想让自己的思想坚定,心坚定,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较难,需要一群人完成 ,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人在内心没有达到足够坚定时,一定会受影响,孔子曰:唯上士与下愚,难以也。不会被改变的人有两种,不动心之人为上士不会被改变、被迷惑。下愚者深深陷在自己的思维里很难改变。多一些人勤而行之,会给身边的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形成正能量的环境,能影响他人的环境。太阳发出的光和热,照亮整个宇宙,一群人各自发出微弱的光,就能照亮身边的一小团黑暗。
三.对自己的恶习,日积月累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是不义的行为,强行改之,如果退缩,正气远离。知过要改,知过要强行改,对自己的慈悲是最大的残忍,慈悲对人,宽以待人,严苛对己,严于律己。自己受益,影响他人,修好自己,影响他人。
四.孔子五十三岁,孟子四十岁开始周游列国,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并非在周游列国过程中生成,是在周游列国之前勤学立志坚定行仁政理论 。结合孔孟而言,他们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如何修行,如何行仁政的概念是坚定的,不会左右摇摆。孟子到宋国,滕国,齐国.......无论小国大国,推行仁政没有区别,核心内容都是因慈而勇,保民而王的坚定心志。内在修无为之心,浩然正气,使百姓温饱,教孝悌,安居乐业,核心的内在是一成不变的。而面对不同的外在问题,齐宣王"寡人好乐"孟子答"与民同乐",齐宣王"寡人好色"孟子答"与民同色",小国家滕文公,薛国君子问小国如何处之,孟子告知他们要提升自己的信心。
五.孟子对各个诸侯国推行一样的仁政,一切回归仁政,经典反复又反复的论述,就是在告诉我们,天下的道理没有第二个道理,只有一个道理。
六.儒家,佛家,道家......从开创以来到今天的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个又一个信仰坚定,行为和思维统一的知行合一的人,不断的践行,撑起善的大厦,发扬善的光大。
修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过去都是现在,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活在当下。
平常多让正气熏陶自己,从中吸取正气,从身边有浩然正气的人身上吸取正气,不要让退缩,懦弱和自私包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