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都知道教育对国家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我们之前也讨论过,日本之所以在二战之后恢复那么快,就是因为他们异常重视教育。可是我国的教育怎么样呢?我们这时候可能会面对面来一个尬笑。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对中国教育有过微词。我从小的时候,就笃定一件事:中国的教育体制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就是被扼杀的那一代)。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们学习成绩个顶个,考啥啥满分。语文数学满分,物理化学满分,GRE、托福满分;但是到了创新创造时,就不见中国人的身影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中,从来没有中国人获奖。有几位中国籍的物理学家,都是在美国领土上作为美国人获的奖。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关注诺奖新闻,发现一直以来,还是鲜有中国人。近几年,好不容易有个中国人拿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却是个被中国禁了书的;好不容易有个女科学家拿了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却是个在国内百受排挤的80岁都没被评上院士的。
这样的结果,更加深了我的疑惑。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能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的牛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教育的问题?中国教育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应试吗?就是因为人多要挤象牙塔吗?我们似乎一直停留在抨击中国教育的维度上和一些我们看到的原因,但是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而最近,上了一部电影,是的,《无问西东》。不过放心,我不是给大家剧透的。不过没看的,一定要去看一次。
无问西东描述的是史上最穷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学校存在仅8年,仅毕业3882名学生,但是他们当中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际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3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这里面全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钱钟书、华罗庚、王国维、邓稼先、闻一多、杨振宁、李政道、朱自清、沈从文,300多个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如滔滔江流般,都在西南联大这片大海汇合;可谓是真正的大师云集、群星璀璨。
当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我突然发现中国历史上原来不乏世界级人才。但是为什么都是集中在哪个时间,由西南联大这样一个学校培养出来呢?
在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时,有研究西南联大的学者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8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30年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是的,就是这种向往自由的精神,让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学校的一批远见卓识的师生,从北京到长沙,再从长沙跋涉3600里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无论校舍条件多么艰苦,敌人的阻挠多么顽固凶残,都不能停止这群想通过知识改变祖国命运的人的前进脚步。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开课。一段传奇,从此开启。林语堂在上世纪40年代初,路过昆明参观联大,发出这样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校长梅贻琦推崇教授治校,有一句名言:“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梅校长大胆任用新人,坚决抵制政治对学校的思想控制,让西南联大校园成为了一座自由精神的堡垒。
在联大,教授们却从不居高临下,用条条框框约束学生们的个性。有学生回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课堂上,学生可以直言指出教师的错误。而教师不会生气,反而对学生更加欣赏。那时,做学问的风气就是这般纯良。”
在联大,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为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
大师陈寅格上课从不带书,他有“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有美国学者评论,在哈佛也找不到这样“四不讲"的学者。
在联大,教授们深知:救国经世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学术研究是立国兴邦的命脉之所在。所以他们在讲台上兢兢业业,走下讲台后,更严谨治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些论著,后都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之作。
正是这样自由、开放、专注的治学精神,让西南联大的教育激发出了一代人的无穷智慧。正是这样一个堪称精神世外桃源的地方,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瞩目的人才。西南联大成为了世界教育史的奇迹。到现在还有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在研究西南联大的历史。美国佛吉尼亚大学教授说: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联大学生,后来到美国深造,师从著名学者费米和泰勒,可他却惊奇的发现,在美国课堂上的收获,并不比在西南联大学得多,他忍不住感慨:我在中国受到了最好的本科教育。
我们一直在向外寻求,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本科教育在哪里,我们该向谁学习?其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在我们这里,曾经出现过。最好的教育,无关乎国内国外,而是有没有自由开放的底层精神。
大家可能又好奇了,原来中国有这么好的教育思想和环境,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呢?对,大家可能也猜到原因了。那场十年浩劫,让这些思想自由,敢于发声的求真求知的学者们,全然没了声音。而长达十年的思想禁锢,让思想自由之风再也没能在中华大地上飞扬。
当然,我们无意评价历史之得失。我们更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西南联大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会发现,西南联大之奇迹,不在于他拥有大师,更在于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为什么可以做到这点?
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他的自由。其实何止是专业的学术领域,在任何一个学习的阶段,真正自由的思想碰撞才能成就每一个伟大的灵魂。
除了学术的自由,还有一个重要的,是西南联大“育才先育人的理念”。梅校长的名言:“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冯友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写着:“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回到我们的主题,什么是教育的因?
教育的因是那群以身作则、践行人格独立、自由思想的老师;
教育的因是完全自由、开放、自主专精的求学环境和氛围;
教育的因是在尊重人性、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老师学生们在头脑智慧碰撞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让老师们用来给学生大脑上锁的,而是要用知识点燃学生大脑的火把,再让无数的星星之火去燎原。
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开放的学风,就是教育的因。
遵循了这个因,我们自然会得到培养出一批真正能推动世界的大师的果。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西南联大,就是最好的见证,就是最佳的教育精神。
【百天写作32/100】
永远的西南联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