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的都城是陶丘,现在的定陶,济水之阳。卫人的流亡路线沿最短的路线到黄河边,狄人追上来,卫人再一次失败,一部分人过了黄河,这时宋师来到了黄河边迎接,半夜到了济水,陶丘就在眼前。然后在陶丘立申为戴公。
陶丘与阿丘会不会是一个地方呢?这两个字的金文非常相似,都跟山地有关,都在土之上。差异在于:陶是一个人踩土,阿是一个人在张口叫“啊”,阿是登高大呼。
如果存在陶误读或误写为阿,那我一定误会了许穆夫人。
不能旋济:济,今天理解为渡河,不能立即渡黄河而返;如果理解为济水,不能立即到达济水,即是往陶丘而去。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怎么解释呢?
蝱,一些地方解释为贝母。贝母长于地下,挖出来。这里用手采抓,采的季节不对,出现的地理位置也不对,不能确定为贝母。如果言解释为划船,估计蝱为水生植物的叶或者花,用来祭祀,寄托哀思。会是这样吗?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其五子争位,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蝱,就是人亡后,下面的蛆虫。
有此先例。许穆夫人会不会担心哥哥的尸体也生了蛆虫。所以心急如焚,往楚丘去,楚丘在黄河之南,最快的方式是撑着小船,去到卫文公灵前,帮他捉去尸虫。
控,拉弓绷弦,引而不发。控于大邦,一是被大国操控;另一个,在大国面前拉开弓箭。齐国是许穆夫人母亲的祖国,如果是前659年,归唁戴公,那时的齐侯是许穆夫人的舅舅,用得着如此吗?何况齐国已经尽心尽力。这里是借题发挥,批评许国大夫国君。麦苗的茂盛,反衬国家的没落、许穆夫人的忧愁。
策马扬鞭尘飞扬,回到卫国唁兄长。纵马飞驰已跑远,乘坐快船到城漕。卫国大夫跋涉来,让我忧愁让我烦。
酒足饭饱不认同,我也不能立即返。看到你们不低头,我想去的也不远。
酒足饭饱不认同,我也不能立即还。看到你们不低头,我想做的也不瞒。
出发到那楚丘去,撑着扁舟去捉蝱。女人天性念亲人,你们不去我也行。许人各个生埋怨,各个幼稚且狂妄。
独自漫步在城外,青青麦苗多繁茂。受控大国当儿臣,谁的原因谁的过?大夫君子太懦弱,不要只是埋怨我。你们苦思一百次,不如我来走一遍。
别人想一百次,不得行;实许穆夫人走一百遍,也是不得行的,依旧改变不了控于大邦的命运。
西周国家统治职能的没落,总要要人出来承担起国家的统治职能,统领、治理天下,这是国家属性和国人的需要。无论是郑国、齐国、晋国、楚国、秦国,试图承担天下之大任。小国的国运就是如此,不是控于王室,就是控于大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