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之前真不觉得“极简主义”、“断舍离”这种生活方式值得推崇,直到今年体会到了3mang(盲、忙、茫)生活,结合最近阅读的佐佐木典士《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让我意识到我的焦虑和“贪多”有很大的关系,而“断舍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
“贪多”为什么让人焦虑
最近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一位同学斩钉截铁的同学说我的焦虑写在了“脸上”,另外几个进入不惑之年的同学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了面相上。唯一一个“面相”比较好的不焦虑的反倒是我们几个收入最低的同学。
我们这些拥有更多“财富”的同学,为什么更容易焦虑呢?尤其是我自己,在过往的多年,想做的事很多,执行下来的又很少,焦虑写满了脸。
从生理角度来看,现代人的大脑和原始人的结构相差不大,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科技发展的速读。造成的结果就像在破旧的系统上运营高要求的App,不出现宕机就已经不错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看看自己一天,被多少微信、app、新闻、视频等杂事干扰。这就导致大脑的内存大部分被这些垃圾给占据,反应自然越来越慢,没有足有的空间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贪,当人们为了幸福去追求快乐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会在得到之后变得麻木,甚至厌倦。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追求更贵、更好的东西。如此这般,进入了永远不满足、不幸福的怪圈。
此外,人类的社交心理,也会阻碍我们寻找到珍视的东西。作为群居动物,一旦脱离社会就会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就像警报一样,提醒人们赶快回到群体中去。为了在群体中生存下来,个体就必需对群体展现一定的价值。于是,人类天生就拥有了展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流于表面的价值,如美貌、苗条等比较容易展现。但内在的价值,如温柔、乐观、善良等则很难表现出来。于是聪明的人类就想着办法通过物品来间接地表达或暗示。比如豪车、名表在展示你是一个富人;再比如,你用苹果的手机和电脑,或多或少的在向外人展示你是个有品位的人……
可问题在于,很多人错把物品当成了自己。结果是手上的物品越来越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物品,严重的会迷失自我。
当今社会,各种营销手段辅助大数据,催促着你赶紧去买买买,不加控制,就会被各种杂物控制,长此以往,不知道自己应该珍视的东西是什么,最终失去幸福的能力。
如何极简的生活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立刻开始扔东西。哪些该扔,哪些不该仍,一个核心原则是
只留下必需的东西。
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专家的建议是——舍弃是一门艺术,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千万不要等待,先“仍起来再说”。
不是静下心之后才能开始舍弃,而是舍弃了之后才能够静下心。
扔东西的几条建议:
- 先扔“垃圾类”物品,比如快递盒,空瓶子、破衣服、过期视频等;
- 扔掉“备用”物品,比如多余的凳子、备用的剪刀等等;
- 扔掉“存货”,如打折的手纸,促销买的日用品等,家里不需要做库存,街边的便利店才是。
- 扔掉“赠品”,比如购物袋、礼物娃娃等等。
- 扔掉“虚荣物品”,这些物品是为了一时的虚荣心而买的,一年可能就用那么一次,这种物品要么卖掉,要么扔掉。
对于那些非常犹豫的物品,不妨把它放到橱柜中,暂时把它隔离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你和它的关系。如果之后一段时间,你都没有再拿出出来,那么就可以果断的扔掉。
对于那些承载着你的美好记忆之物品,可以拍找留念,然后对物品表示感谢之后选择放弃它。因为你在留恋、纠结的时候,它已经在牵扯你的精力,还会让你纠结其他物品的去留,带来恶行的循环。
极简主义之后会发生哪些蜕变
彻底做到极简主义的人,至少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人,排除了外物的干扰后,生活必定会发生重大变化。
写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极简主义的受益者——他有了充足的时间放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了充沛的精力可以驾驭生活和工作;要操心的东西少了,效率就自然高了。
他可以随时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变成行动派。来看看他的成就吧。
他在日本做了12场演讲,尝试了潜水、瑜伽、写书、开网站等等,短短几年时间,他收获了好多人生的第一次,生活也变得有趣了很多。
他内心更加宁静,不用为了刻意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专注自己的内心,也更能珍惜身边留下来的东西。
招待别人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喝茶的过程中交流的质量反倒更高。
极简主义的人生,注定不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