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兵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片痴心不枉然——《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名篇。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离开当年居住的西湖至少28年后的梦中追忆,联系到国破家亡之痛,文章对西湖雪景及当年痴迷之态的描写,更加感人。这篇文章选入课文是有变迁的,在人教版的实验版中被编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编教材人教版调至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许多名篇游记散文编在一起,作为写景的典范,文中的白描手法更是为人所称道,是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一段文字来了猜一个人。(多媒体打出文字,教师读,学生思量)
大家猜猜他是谁?(张岱)。大家从这些传奇的文字里能找到一个字来形容张岱的性格特点吗?(痴)!好,今天就让我们带一颗痴心来学习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书写题目)
二、文章探究
一、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节奏。
2、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情况,帮助正音。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合作完成字词,用检查汇报的方式落实。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遇知音
四、读课文,赏雪景。
(一)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从以下方面评析。
这段景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白描)(口语问题: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Ppt出示白描手法的特点,供学生认识理解。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片痴心不枉然——《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五、读课文,识“痴”人
(二)又读课文第二段。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1、舟子是如何评价作者的?
2、 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提示:痴于行(独行)是日更定,毳衣炉火,大雪独行
痴于景(奇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于情(雅趣):偶遇知己豪饮对酌醉情自然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片痴心不枉然——《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六、拓展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比较与本课的不同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纯真言,一轴美画卷。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人
痴心 思念故国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片痴心不枉然——《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