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探讨:什么因素导致人们选择顺从?在沟通中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
作者从六大因素/原则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则的社会功能展开讨论,并进一步考察这些原则是怎么被整合到实际的沟通中。

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常常遵循“固定行为模式”,即每一次构成模式的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
但人类的响应技能除了来自本能外,还来自经验习得的心理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影响力的因素。
一、影响力因素之“互惠”

互惠原理: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这一原理降低了人与人的交换难度。
1.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表现
1)以小博大:利用亏欠感,通过小恩小惠,就能提高他人的服从概率。
关键在于“接受而产生的回报义务”,即使小恩小惠是强行给予的,也能出发亏欠感。
牟利的关键是不等价交换:小恩小惠与回报都由最初的发起者来选择。
如果觉得无法回报,哪怕自己真的需要,人们也会尽量避免找人帮忙。
2)以退为进:通过主动让步,也能提高他人的服从概率。
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先大后小”地提要求,把真正的目标放在“小要求”上。
由于知觉对比原理,小要求跟大要求一比,就显得微不足道。
2.应对方式
1)如果赞同别人的提议就接受。
2)如果提议别有所图,就置之不理。
二、影响力因素之“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理: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这一原理帮助我们减少思考,避免误入歧途。
1.一致性的根源:承诺
1)诱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作出某种表态,而后通过我们内心保持一致的压力逼我们顺从。
2)以小积大:从小的请求开始,最终让人答应更大的请求。
2.承诺的效力
1)书面承诺一方面令其他人信服,另一方面令当事人自己也相信所写的内容。因而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
2)公开承诺的效力更持久,因为前后一致是一种很好的为人特点。
3)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4)当事人对自发的承诺才能负起责任,没有借口、没有退路。
3.应对方式
警惕不假思索自动保存一致的反应。
1)当人们意识到中了套、被迫遵从了一个并不想答应的要求,他的肠胃会有反应。
2)根据心灵深处发出的纯粹而基本的感觉进行判断,抛开各种借口。
三、影响力因素之“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人们通常会根据别人的意见来判断正确与否。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总比跟它对着干犯的错误少。
问题出在人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
1.适用条件1:不确定性
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
多元无知效应: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另一种解释)
2.适用条件2:相似性
在我们觉得所观察的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维特效应:陷入困境的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3.应对方式
要是能敏锐地察觉出社会认同自动导航仪采用失准信息时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在有必要的时候关了它,自己接管控制权了。
1)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
2)在我们采纳群体证据时,有必要周期性地四处看看。因为人群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四、影响力因素之“喜好”

喜好原理:人们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先令人喜欢自己”是说服别人的常用策略
1.导致喜欢的因素
1)外表魅力
长得好看的人明显占有极大的社会优势:更招人喜欢,更有说服力,更频繁得到帮助
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外貌正是人的正面特征之一。
2)相似性
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观点、个性、背景或生活方式
3)恭维
人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辞,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4)接触与合作
人们对某种东西的态度受接触它的次数多少的影响。
在接触中建立为了共同利益“团结一致”的“战友”形象,有助于建立好感
5)条件反射和关联
关联原理:人们容易觉得事物之间只存在单一的联系。
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跟我们偶然联系在了一起,就都会影响人们对我们的感觉: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2.应对方式
顺从专家用来诱使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不必提防,只要当心它们带来的过度好感:提醒我们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做决定
五、影响力因素之“权威”

权威原理:对于“权威”的命令,人们对盲目服从:只要有正统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多层次权威体制发展出能适于资源生产、贸易、国防、扩张和社会控制的成熟社会结构才得以发展
1.权威的象征符号
1)头衔: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行为;要得到真正的头衔必须付出努力,但很多无真才实学的头衔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
2)衣着:制服、西装
3)身份标志:珠宝、汽车、居所
2.应对方式
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
1)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
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2)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评估权威的可信度,考察权威是否从中获利,警惕专家的以退为进
六、影响力因素之“稀缺”

稀缺原理: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数量有限、最后期限
1.稀缺原理的作用机制
1)人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2)随着机会越来越少,人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
心理逆反理论: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
2.稀缺原理发挥作用的最佳条件
1)当从充足变为稀缺时
2)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
3.应对方式
1)把情绪高涨当成暂停的信号
2)想想自己买那件东西的原因
信息时代所提供的“大数据”,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处理能力,导致人们选择一条“捷径”:只靠孤立数据做决定,虽然这会导致许多愚蠢的决定。
学习《影响力》的目的是,采取一切合理的方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
F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