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相比只存在了14年、二世而亡的断定王朝秦,两汉400多年间可评说的人物、事件不知凡几。从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以一介草莽之身建立西汉王朝到东汉晚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军揭竿起义,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以期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一展抱负。
《大汉帝国全史》是一部汉朝历史普及读物,全书共五册,以近百万字的体量将楚汉之争、刘邦称帝、吕后专权、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盛世、昭宣中兴、昭君出塞、新莽篡汉、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曹操篡汉、董卓之乱、三国鼎立,几乎所有汉朝重大历史事件以完整清晰的时间脉络加以总结概括,文风轻松明快、幽默诙谐,适合作为各年龄段历史爱好者,尤其青少年阅读的通俗历史读物。
没有人否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封建王朝之一,其疆域之广、人口之多达到了空前,说他缔造了一个盛世都不为过,及至现代,最具说服力的一个说法就是占据全国总人口91. 11%的汉民族,多么惊人的比例!
颇为令人玩味的一点是,终高祖一朝,刘邦在坐稳天下后始终将自己分封的各路诸侯王视为癣疥之疾、心腹大患。
自刘邦称帝伊始就对异姓诸侯王进行大清洗,逐个击破,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被夷族就是被贬黜,之后封地与财产顺理成章被收归国有,甚至连其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的丈夫、开国功臣张耳之子、赵王张敖都深陷“谋反”风波未能独善其身,七位诸侯王中唯一未受波及的只有长沙王吴芮,还是在张良的劝诫下将其封地、兵马都献给刘邦的情况下,这就令刘邦对其放下了戒心,如此,吴芮方才得以善终。
这其中,最有名的事件便是“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之死。
事实上,能忍胯下之辱,能千金酬一饭的韩信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耀眼天才,这样能屈能伸、谋定而后动的人,如果强加给其一个“谋反”的罪名似乎也不是说不通。
书中讲道:“刘邦对于韩信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欣赏韩信的军事才华;另一方面,韩信的一些行为又令他感到担心甚至恐惧。韩信得到了他想要的齐王称号,但从这一刻起,韩信就正式进了刘邦准备秋后算账的名单。”
“白登之围”时,功高震主的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其中固然不乏告密者为迎合上意而诬告之意,但归根结底要归咎于韩信做人的失败。
了解汉初历史的读者对于韩信其人应该会有一定了解,他向来都是刚愎自用、乾纲独断,身边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交心、愿意为他仗义执言的朋友,这也导致了萧何为了自保而不得已违背良心站在吕后一边,在不破坏刘邦当初承诺对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誓言的基础上,为其献计诛杀韩信。
相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高祖刘邦,长沙王刘发后人、代表南阳豪强集团利益的光武帝刘秀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上则要温情得多,这位谦逊的帝王从未标榜自己开创了一个王朝,而是认为自己只是以武力光复了汉朝的荣光。
是以,在当时整个朝廷内外一片和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况下,追随其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功臣”无人重演韩信的悲剧,除了阵亡与病亡的之外,皆得善终。
后宫中,原配阴丽华是个顾全大局,深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她深知此时江山初定,根基不稳,刘秀尚离不开郭圣通背后真定豪族的支持,因此数度坚决辞受后位。就这样,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为刘秀生下长子刘强的郭圣通戴上了东汉开国皇后的后冠。
其后江山稳固,刘秀仍不忘发迹前“娶妻当娶阴丽华”的誓言,遂将郭圣通废黜而改立阴丽华为后、阴氏所出之子刘庄为太子,被废的郭圣通被改封中山王太后,除了失去皇后的尊号,一应待遇几乎不逊于阴丽华,其家族堪与阴氏家族比肩。殊不知,这一怀柔政策却为东汉王朝此后长达百年的外戚乱政埋下了祸根。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千个人眼中的历史就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开局即是王者、结局却是青铜的悲剧屡见不鲜,虽充满无限变数,却也正是历史不可言说的魅力。
通往帝王之路是无数鲜血铺就的,龙椅之高、高处不胜寒,只有真正站在权力之巅俯瞰众生之时,才是真正的梦想照进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