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冷月霜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04:02 被阅读0次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人生短短不过数十寒暑。就像这风说起就起。说止则止。人生虽短却不乏精彩。俗话说的好啊:人挣一口气佛挣一炷香。人但凡有口气总是要争上一争的。恰如千帆竟发,万人争渡。渡口很小,想上岸的却很多。怎么办?先来先上,后来后上,当然也可能有付不起船费的,那就只能看别人上了。这么说来漫漫人生路,岂不就一个渡字就能概括个清楚了吗?

    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代的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争那一个小小的渡口,三岁前比谁先学会说话、比谁先学会走路。三岁后上早教课,早教上完幼儿园,幼儿园读完幼小衔接欢迎你啊。想不上 都不行。因为听说领居家的二狗子去上了据说已经会读拼音了,会2位数加减法了。这意味着你的孩子一进入小学就落别人后面了。没办法,上吧。进入小学松一口气了吧,好歹是义务教育吧应该不用太操心吧。嘿嘿,不行。听说另一个领居家的狗剩报了个钢琴课,据说天赋不错,准备来年考级了都。没办法接着交钱吧。不好意思听说那狗剩除了报了钢琴还在学英语 、美术、书画、舞蹈……听说他父亲怕他淹死还特意让他去学了狗刨(游泳)……

    这些项目看起来似乎有必要也似乎没必要。到底要不要学?学!孩子就不能比别人差了……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祝苦了十二年的同学们不用再苦。一朝得中,看尽长安花。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人生的船儿飘飘荡荡,难免会没个迷航的时候。一辈子的风平浪静是不可能的。想要获得,就要有付出。想要到渡口就得努力操浆。前方的路上大雾也好,大雪也好。都只是航行途中的一道风景……

    3.孔子知津

    说到渡口想到一个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天遇到了两个隐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孔子让他的徒弟子路去找这两人问路: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长沮就问:那个赶马车的是谁啊?子路回答:是孔丘。长沮再次确认:是鲁国的哪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就说:是他的话他知道渡口在哪儿。

    什么意思?意思是:你孔丘不是连天下的路都知道在哪儿吗?你会不知道渡口在哪儿?

    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道家隐士遇上了如家文士。出世的遇上了入世的。自然是问不到这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只好闷闷而回。回去跟孔子一说。孔子是怎么说的: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鸟兽是不可与同群的呀!我不和那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若使天下已有道,我也不来和他们有所变更呀!”

    若是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出来东奔西走了啊,这不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吗?我也知道我的主张多半是不能行于天下了。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吧?

    这叫什么?这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这种精神让孔子充满了光辉。话说孔子真的知津吗?我觉得是不知道道。他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解决的手段。他提出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解决问题。孔子和徒弟们肯定也都知道他们的主张多半不能实行。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

    正如人生之船,船行就是一条狭窄的航道。无法掉头。明知走错了道。那么你有两种选择:一是停船靠岸。一是在船还能行驶的时候继续行驶下去。孔子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知道。做力所能及的事至少能让这不可救药的天下能晚一点病入膏肓。能让一个人多知道一点礼节总没坏处……

    那我们呢?是该行还是停呢?渡口太多,但如果太早靠岸。总是没有后面渡口的风景可看了。毕竟人活着总要做点什么的。千帆竟发,万人争渡。总归要登上更多的渡口,看更多的风景才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ss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