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产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都是混杂的,是混沌的。
说实话有种被戳中的感觉,我昨天才发了个微博说自己,近年来总觉得脑袋里的东西很混乱,看了很多书,输入了很多,但是一直没有试图写过文章表达自己,因此这些输入没有被系统地整理,所以就会混乱。
要系统地整理自己脑袋里的东西,一方面在接收处理信息的时候需要有框架,一方面需要适当的输出——写/给别人讲。
首先谈输出,最近科研中写论文的过程,逼着我一遍遍地更有逻辑、更清晰地表达,让我感受到能准确简洁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被理解和认同,真的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训练表达能力,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不断地输出,不断地复盘,调整,再输出,一遍一遍,总会有改善的。起码我看我现在论文的版本,比第一版好太多了哈哈。
再谈框架,梁宁在这一节也提了一个框架“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1.感知层——一个人的身材/样貌/口音; 产品的外观/质感
2.角色框架层——人的身份角色;
3.资源结构层——人的财富/人脉/精神资源;
4.能力圈——内核之外的一层
5.存在感——一个人的内核,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但是3.4.两项我想了想不知道要怎么对应到产品上,反而我觉得要认知一个产品的话,《用户体验要素》里所介绍的五个层次或许更合适:
1.战略层——用户需求&产品目标;
2.范围层——功能规格;
3.结构层——交互设计;
4.框架层——信息设计&界面设计;
5.表现层——视觉设计。
不过梁老师所提的人的五个层次引起了我的思考,以这五个层次去想了一下交往过的男朋友哈哈哈哈,但是发现基本到4层左右就比较难了。说实在的,用这五个层次思考一下自己,很多人可能都没那么容易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看完今天梁老师这篇文稿我就在想。什么事情会让我兴奋快乐?大概是,能够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或者一场充实地旅行。什么事情会让我沮丧不爽?大概是等人,大概是信号不好重复说好几遍话别人都听不清。这种问题只是有很多细碎的答案,整体没法串联起来。而关于自己的存在感,我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定义,只是在大约高中瞎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得出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体验生命”的结论。
这么想着想着,突然我发现串起来了:
【体验生命】是我的存在感,所以浪费时间的事情让我不爽;体验到一件新事物/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我能找到满足感。
这样说起来,似乎会是三分钟热度,或者谈恋爱总谈不久(hhh)其实没有啦。
就说做【请答到】吧,小小的一个签到场景,竟然有这么多内容可以很挖,竟然还可以有新东西去迭代。不同深度层次的体验也是新的体验。类比感情就是,不是【要体会人生就要多爱几回】,和一个人在漫长不确定的未来里,彼此适配的过程也充满丰富精彩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