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人生格局的修炼国学与传统文化
古人坟墓的现状,谁来向文化谢罪?

古人坟墓的现状,谁来向文化谢罪?

作者: 陈观南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20:56 被阅读204次

    古代那些人的坟墓

    © 陈缃眠

    刘禹锡路过乌衣巷,写过一首让人心里不是味儿的诗,诗里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晋一代,多少名士风流,在天灾和恶政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一个小小的乌衣巷,是魏晋的缩影。

    朱雀桥上,多少俊彦留过足迹,已经不可考。总而言之,它是一个象征,就像某座名山大川,某个楼台名画,能够圈起来一大堆时代的风云人物。

    然而,时过境迁,朱雀桥边已经长满了野草野花,就像废弃的老宅子,绿苔从水缸边生出,蜘蛛结梁,蟑鼠为家。

    当你踏入潮湿的旧宅子看到这些荒凉,还不能算感到世事无常,如果看到了少小时候留在墙角被潮湿侵蚀的图画,某个抽屉里有你二年级时候的作业本,顿时记忆就被激活了。

    王谢家族高贵的堂前燕,今日已经飞到老百姓家里搭窝筑巢。它也很像前朝遗老,往日不可见,风流犹可闻。

    文化的一部分,就是去保存那些材料,它就算不登大雅之堂,充满恐怖和荒诞,也是人类和社会学的一部分,有它的参考价值。

    若是文化中的精粹,那更应该好好保存,是他们创造了、凝聚了、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心灵,这个民族的血脉才得以延续下来。

    而事实是,我们并不能在一片有文化的天空下提炼精神的高度,而是在漫无边际的垃圾场中吃地沟油,从而使大多数人人格变异,蛮横而跋扈。

    垃圾堆中的人站起来仰望星空,他会看到繁星吗?

    当然不会,因为垃圾场也要日夜清理整饬,把浩瀚天野抹上一层浓浓的霾,以证明自己有着文化担当。

    今天,我们来看看曾有过创造的人,在当代有怎样的遭遇。

    1

    我们小学学过一片课文,叫《将相和》,主人公是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要学恭谦的蔺相如,面对秦王有勇有谋,最后完璧归赵。

    能够放下身段,脱了衣服背上柴棍,把自己当罪人的廉颇没有人做。

    秦国后期是杀戮机器,长平之战,正因为廉颇以守为攻的策略,才把赵国弄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最后被撤下来,赵国死了几十万人。

    廉颇多次请缨,还展示自己孔武有力,食欲旺盛,最后被说成吃饭时跑了三次厕所。这时候的廉颇已经六七十岁了,还要上阵保家卫国。也正因为李牧、廉颇这样的人在,赵国的边陲才很少失败。

    所以深有同感的辛弃疾就在词里用了他的典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诗人颜真卿建议追封历代名将,也算是致敬传统的盛事,廉颇入选。同时代中,一同入选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李牧、王翦五个人。为什么没有白起呢?

    这就是价值观不一样吧?颜真卿他们不喜欢白起,而我们这个时代,网络上很多人就喜欢白起这种AI加持的杀人机器。

    说回廉颇。

    廉颇晚年到了楚国。他的坟墓,现在是这个样子的:

    ▲ 安徽淮南 廉颇墓

    一堆瓦砾土石之中,廉颇墓的政府立碑歪垮地躺在那儿,上面还写着几个大字,叫“重点保护单位”。

    看见没,远处树木葱茏,还有小草陪伴着左边的石碑。

    你看,淮南市保护得很好嘛。

    2

    我们今天写的汉字,至今可追溯到甲骨文阶段。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之后是大篆,大篆之后是小篆,小篆之后是隶书,隶书之后是楷书,也就是我们写字最常用的书体。

    练习书法的人,有一部分会从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的隶书开始学习。懂了隶书,楷书练起来更省力。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隶书是怎么来的。

    秦朝有个叫程邈的人,创造了这个字体,写起来比小篆更省时省力。当时的丞相李斯,就把这个字体推广到了全国。在此之前,看上去非常美观的小篆字体,也是李斯等人创造的。

    可以说,李斯改变了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

    当然,李斯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他还是中国两千年政治框架的总设计师。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讨论其功过,而是着眼于他的“统一”蓝图,把文化、政治、经济纳入一个社会总纲之中,并且有条理,可施行。

    废分封,这是政治领土的统一;

    统一货币、度量衡,这是经济的统一;

    车同轨书同文,这是文化与社会的统一。


    法家的下场都很惨,李斯也不例外。然而在今天,我们并不能以黑白分辨的方式来判定一个人的价值。

    所以,我相信李斯对中国的意义,远不像他的坟墓这样:

    ▲ 河南上蔡 李斯墓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一点,他的碑上还被划上了字。

    这个地方周边是小学,因此也有学生绕过坟墓,到后面爬树。

    对待李斯这样的人物,足够给中国人上一堂法治与法制的课。上蔡完全可以开发这块地方,成立博物馆,开展法制史、书法史,还有上蔡历史的教育,形成文化旅游产业。

    但是,当地只把李斯安排进了乡土世界,没有开发。

    李斯的功绩和艺术成就,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真正成为市民遗产。

    3

    看过影视剧《神话》的朋友,大概知道男主角穿越回秦朝,变成了一个叫蒙毅的将军。

    实际上,蒙毅不是武将,而是一个得秦始皇器重的文臣,曾经同坐一车,一同出游。

    蒙毅有个哥哥,叫蒙恬。蒙恬是一代武将,就像是李牧、廉颇,在秦国边陲抗击匈奴。十多年,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统一后,通往各省的高速公路(直道),蒙恬就是修筑的总负责人,此外还包括长城。道路运输和各地区贸易交流,蒙恬有很大的功劳。

    还有,传说他改良了毛笔,毛病又被成为“管城子”,这个来历被一代文宗韩愈写进了《毛颖传》。

    结果,蒙恬今天的坟墓,是这个样子的:

    ▲ 陕西绥德 蒙恬墓

    这个碑分不清是土做的还是石头做的,反正有一段历史,是在清朝道光廿八年建造,也就是1848年。

    后面是一座老高的土山,因为下雨,还塌了一部分。

    有时,听到人说“影视综艺节目引起人们传统文化的兴趣”,觉得是件特别搞笑的事情。我不否定《神话》的凄恻爱情故事,我只否定这种脑子被门夹了的说法。

    4

    我老师在国庆节时,去了大西北旅游,看望他在读大学的女儿。路过霍去病墓的时候,看到特别搞笑的事儿:

    一座霍去病骑马的雕像下,有个护生箱,游客们在上香祭拜。

    所谓治病救人,功德无量。霍去病从名字上就能激发民间信仰,和关羽当财神爷的思路一样。

    我觉得,既然霍去病可以当医神,还有一个人也可以,他叫辛弃疾。

    霍去病的领导兼小舅子叫卫青。

    王昌龄的一首诗,叫《出塞》,里面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古至今都在边防打仗,战士们白骨皑皑,一去不回。这需要一个国之肱骨般的将领,一扫边塞之患。

    其实,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汉朝时候的几个大将军,比如李广、霍去病。然而,大破龙城的将领却不是这二位,而是卫青。

    卫青也很有名吧?你猜他的坟墓是什么样的?玉石围栏?石阶高陵?都没有。而是这样:

    ▲ 陕西茂陵 卫青墓

    威震辽西的大将军,在茂陵中如奴仆。

    走近一看,是这样的:

    满满的刻划痕迹,跟李斯的一样。

    这些都是普遍现象,比如你到绍兴兰亭,请注意各个建筑,包括小到凉亭的横梁和柱子,王羲之的书法也没他们抽象派。

    5

    我们读文学和历史,有个人绕不过去,他叫班固。

    中国第一部断代纪传体史书《汉书》的作者,《汉书》为“前四史”之一,同在列的还有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我们如果从百度百科里搜索某个地名,会出现它的历史沿革,会告诉你这个地方原来叫什么。这种书写沿革的惯例,便是从班固开始的。中国历代地理图册,如果没有《汉书》,我们就很难一目了然找到根据。

    唐代的大诗人,尤其是初唐、盛唐诗人,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读一本叫《昭明文选》的书,这本书搜罗了历代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集之一。这本书里,第一篇就是班固的《两都赋》。

    我在本文开头的时候,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这是一首咏史诗。历史上的咏史诗,是诗歌题材的一个大门类,而这个门类的创始人,就是班固。

    还有,我们读过的小说,很早前是不入流的,因为小说家的虚构故事不被人看好,荒诞不经。而第一个把小说纳入史学规范,有了第一步抬头的人,正是班固。

    所以,班固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价值,几乎与司马迁同列。然而,班固的坟墓是这个样子的:

    ▲ 陕西扶风 班固墓

    如果我们不注意,我们还会以为这就是一个当代人的坟墓。

    6

    有人在与各个国家交流时,常常引用传统里的儒家经典,以此为话语增色。

    当我面对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墓地,却啥也说不出来。请看:

    ▲ 山东潍坊 郑玄墓

    郑玄把自己的想法作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叫做“郑学”。

    他把儒家十三经全部做了注,思想史上的古文、今文的差别,在他的注中得到了贯通,统一了此前的纷争。这在中国学术史、经学史上是空前的。

    尽管唐代也曾有孔颖达等人,宋代有朱熹,清代有经学家继续参与儒学经典的解释中,但古代经学的影响力,郑玄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今天所读的儒家经典,里面还有许多郑玄的工夫。

    一代儒学宗师,千载归于凄凉。我不得不怀疑,所谓时间见证价值,在中国文化领域还能否用上。

    7

    郑玄是个老神仙一样的人物。当时还有个真正的神人,华佗。

    传统中医药近年来受到诟病,因为在西药面前,中医的理论看上去有点玄学。我对中医理论了解不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在简书的朋友盆小猪切磋。

    一个民族想要延续,不可能没有医学。我们需要承认,中医里有一些牛鬼蛇神的土方子,这是继承了东汉阴阳谶纬和道教中颇有寓言意义的根据,导致了中医自身的反诘。

    然而,在医疗领域中,传统医药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麻沸散、五禽戏我们不用多说了,奇怪的是,他的坟墓在我看来,有点像散布在村头村尾的土地庙哎……

    ▲ 河南许昌 华佗墓

    怎么样?要是再拍《西游记》《搜神记》之类的,我建议导演可以和许昌有关单位协商,把华佗墓当成土地庙、灶王庙、夜游神庙取景。

    你看,右下角那个黑糊糊的台子,像不像土锅烧饭的灶台?

    8

    谈到魏晋,我们会想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里,有个阮籍。

    阮籍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在哪里呢?

    可能是提供了一种自由的人格展示。但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自由中痛苦的灵魂。

    他好像是一直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司马的态度是不合作,也不拒绝。尽管面对庙堂之上的人时,他心有不快。他又不是一个会伪装的人,只能出尽别相,醉、装傻、佯狂。

    对了,佯狂。

    阮籍的心里是谨慎的,敏感的,然而心理不能不异化为另一番模样。于是我们看到整个魏晋风流,或者说是自由古怪不以为伤,都是由阮籍带出来的。他的行为豁出去了,但内心却是苦楚而麻痹。因此他满目憔悴,面无血色。

    魏晋的年代没有清风明月,你能从空气中闻出一股腐臭和血腥的气味,那是尸体和血泊。

    阮籍后来郁郁而死,人们为了重现当时的环境,给阮籍这样的安葬:

    ▲ 河南尉氏 阮籍墓

    阮籍写过《大人先生传》,这个隐士的坟墓风格,像不像他?

    9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里说:

    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


    上面这个图,正合这样的去处。所谓天地为家,大化载人。

    这个在安徽涡阳的土方子,其实也是坟墓。这个坟墓的主人,大家一定知道:

    阮籍的朋友,中散大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嵇康

    只是没想到,我们今天听不到袁孝尼版的《广陵散》,也看不见嵇康的葬身之所。

    对待政治上的丑恶,嵇康从未退缩。我们可以说嵇康是一代民族魂,因为他我们看见了政治为确定合法性,而对全国知识分子、异己分子采取的种种措施。最后他赴死,也没让我们感到恐惧不安。而是琴响天际,而琴又代表着传统士人的精神情结。

    只是,嵇康这样玉山将崩、孤松独立的人,人间容不下。

    在当代,嵇康俨然没有得到注意。

    无论有的人、学者是多么吹嘘魏晋名士,看见这些人的墓地,我就知道那些人是真正的伪精英。

    10

    戏曲曾经给中国老百姓贡献了大量的精神文化活动,而那些词人在词曲中,藏了大量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

    写下《窦娥冤》《救风尘》的关汉卿,出生在山西运城,葬在河北保定。他用故事告诉我们,道德靠不住,用道德维系的政治靠不住。

    在两千年专治制度中,皇帝告诉老百姓要道德,要规矩、要礼仪,建立一大堆秩序,全用来匡正老百姓的自由独立想法。

    皇帝、大臣说了,“重农抑商”,是因为种田、读书是根本。而皇帝宫中,大臣府中,最不缺的就是金银财富。

    当代许多学者吹嘘中国思想,传统为道德政治,实际上道德政治没有几个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变成了对老百姓的伦理要求。而在道德原始提出者时期,全是针对自身的。

    到了关汉卿,他说出了传统道德社会、道德政治的猥琐,可惜那个“铜豌豆”,我们只把他当成是小丑来看。

    关汉卿的墓地,现在是这样的:

    ▲ 河北保定 关汉卿墓

    在之前,还是这样的:

    这个景象,也证明了道德社会真正的现实:

    只讲道德的社会是最不道德的,特别是道德变成一种空洞的宣传和强调。

    11

    这张图还是在保定,猜猜这堆白骨是谁?

    他就是晚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

    在国难当头时,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搞工业搞教育。

    算起来,武汉大学就是他创建的,南京大学也是他创建的,修铁路盖工厂。

    那么,为什么白骨都被挖出来了?

    这就要说wg和红袖子了。

    哔——


    孔庙、岳飞庙和各地古建筑都难逃厄运,挖断老树,斩断新枝,张之洞,其能免乎?

    12

    有时候我们得感谢盗墓贼。

    自盗墓文学后,越来越多地方兴起古墓保护活动,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因为是他们,才能引起有些机构的重视,被迫保护这些文化留存。

    中国有一个很好的精神传统,叫做盖棺定论。也就是说,等人们亡故,会有人写下他一生做过的事儿,并且最终有个评定。这种东西的成果,叫做墓志铭。

    可惜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些古人的坟墓,在面临当代的文化困境。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传承意识,自然也谈不到保护。

    人文遗产当然是可以再发掘的,每一个人做过的事,写过的字,背后有一套文化的传承。就像我说的李斯墓那样,文化遗产是可以复活的,可以通过运作成为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也代表了一个城市对外的底蕴和形象。

    只是在今天,我看见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文化,心里写满了收益。最终运营的方式,也是从心出发,自然与文化背道而驰。

    一个功利心太重的社会,想想吧,我们有多少规则被改变成潜规则,有多少简单变成了复杂,有多少一块钱可以完成的事,我们要用十倍的价格完成,可以两天解决的问题,我们用了两个星期。

    这其中运行的各个枢纽,都是在文化环境的养成下运转着。环境不变,方式不变,效率自然拖延着。最终耗费心力的,还是有头有主。

    回到起点。

    一种想法,影响着行动结果。口口声声文化,当资本进入文化,并没有像美第奇家族那样,让佛罗伦萨成为世界艺术之都,而是该逃税逃税,该流量流量。豆瓣上影视剧2——5分的作品,是谁在养着?

    不是别人,而是充当流量的观众。更诡异的是,这部分人是社会的排头兵。精神的选择,资本的选择,培养了文化环境的浅薄泡沫。

    腾讯大学的国学,是教人算命的;大部分知识付费,是复习初高中知识的;野狐禅上了台面,真正的学识该果断退场。

    散落在全国各地古人坟墓的惨状,面对真正的创造和守护,有谁来谢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坟墓的现状,谁来向文化谢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hh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