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0年前的市场交易并不规范,那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走在市场的时候时常能见到买卖双方在争议,有时候卖布人要求过路者:“你过来帮一下忙,我亲属与你的身高体重基本相同。”过路者不知是计便来到了布摊前,卖布者迅速的在此人身上比划一下,随即把布剪断,并要求此人马上付钱。对方据理力争,但是卖布人直说你刚才说买,等我把布剪断了,你不买行吗?后来过路者见自己无法脱身,只能乖乖的付钱。
如今市场上早已规范,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但是就在当下,有人让你买货,而且不买不行,这是事实吗?别的地区我不能肯定,但是我在市场上确实遇到了这种情形,并且了目睹了事情发生的全过程。
就在昨天,我去市场买菜,由于所买的东西重量大,数量多,比如买几斤猪肉、羊肉、蔬菜以及水果,还有干鲜果品等等。于是我拉着买菜车,原来的车是干磨轴的,后来我在网上专门买了两个同规格的轴承轮,换上之后,哪怕拉了40多斤的重物,也感到轻松自如。
所有的东西都采购完毕,之后我来到了一家卖姜和蒜的摊床前,准备买大蒜。
这里是本地的一家露天市场,属于周末大集,市场上人来人往,可谓是人头攒动。特点就是说客流量巨大,对应的就是物价偏低。
这家摊床的主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床位的地方用电动三轮车占上,在三轮车上面搭建了一个塑料罩,相当于蔬菜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里面暖暖乎乎。他把邻街的一面敞开,其余三面用塑料布封好,车前面的地上摆满了姜和大蒜。
外面的气温在零下两度,车内的气温在17度上下,我来到了车棚里,开始挑选大蒜。
就在我用心挑选之际,我发现有人在我身后挑选地上的生姜。当时我也没有在意,因为市场上人来人往,顾客络绎不绝。有人在买货,有人在观望,有人在逛市场,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卖货的一共有两人,一个在60岁上下,另一个40多岁。为了叙述方便,这里暂且称他们为大毛和二毛。
就在我把装在塑料袋里的大蒜递给大毛时,他并没有马上接过去,而是突然间对二毛说:“前面那个穿杏黄色棉袄的女人拿了一大块姜,放在自行车的车筐里。”
我不由得转过身去,只见那个女人推着自行车一路前行。当时忍不住的说了一句:“怎么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大毛没有说话,只是微微一笑。
二毛早已按捺不住,他把我向旁边推了一下,一个箭步冲出了摊位,几大步便追上了黄衣女子:“站住,你给我回来!”他随即把自行车的前轮举在空中,倒推着自行车回到了摊位前。
二毛把车筐里的生姜摔在电子秤上:“给他称一下,一斤十元钱。”(正常卖价是每斤七元钱)旁边卖菜的大声吼起来:“对,她必须买,不买就报警!”此时路过的人像潮水一般涌了过来,把整个摊位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时的黄衣女子见势不妙,只能小声哀求:“兄弟,你别这样,我身上没带钱。”
“没带钱,把自行车押在这里,你回家取钱。”
“这样吧,你给我称一斤,我给你拿钱。”
“给她称一斤,你马上交钱。”
大毛又凑了一小块生姜,正好一斤。黄衣女子拿出20元递给二毛,二毛给她找回十元钱之后,黄衣女子马上推车离开。
刚走过十多步,黄衣女子遇到了熟人打招呼:“在哪买的姜?”
“在那边。”
我正好顺路往回走,只见黄衣女子每逢人多的摊位,她总是在那里停留,并且不断的四处张望。不一会儿,她又推着车折返回来,向着另一条路上的摊位走去。
我在想,这位黄衣女子,尽管你戴着帽子还有口罩,但是从你的眼睛来看,你肯定是已经年过花甲。冬天里气温低,你为什么不着急回家呢?
对于不买不行,黄衣女子或许是这样想的:那都不是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