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怎么样能够做到自主?
自主和控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疏离与沉浸
什么叫疏离呢?你看一个人就觉得状态不对,他好像心不在焉。你看到一个人虽然很努力,但你会觉得他很痛苦。这种感觉就叫作疏离。
疏离是你没有沉浸在当下生活的一种感受。与疏离相对应的是沉浸。如果一个人做事是自主真实的,这种状况叫作沉浸。
如果一个人无论顺从还是反抗,他都是与周围的环境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这种状态叫作疏离。
“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虽然人在这个地方,但你的魂并不在。疏离的感觉,就是由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不同。
如果你做事情是来自于内在动机,你很容易出现沉浸的状态。如果你是由外在动机驱动去做一件事情,大家就能够感受到你并不在状态。
与其激励他人,不如怎样创造条件让他人自己激励自己!
不是用外在的物质、名誉、社会地位去激励别人。而是创造一个条件,让他能够理解这件事情对他的意义,让他能够自己内在地产生一股力量去做事情。
所以,动机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如何促使人们从疏离中负起责任来,做我们自己人生的主人翁!
1969年的时候,西方做过一个索玛拼图实验。就是很多小方块,然后组合,能够拼出一些小狗、小兔子的形状。这是一种益智游戏。这种游戏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会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别适合拿来做心理学的实验。
找来两组实验者,然后给了不同的条件。
左边这一组说:你们只要拼出一个图形,就奖励一美元。1969年,那一块钱可相当值钱了,是很贵的一个奖励。
右边这一组说:你们就只要拼就好了,我们没有奖励,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欢这个拼图。大家拼,没有任何奖励。
拼了一段时间以后,研究者说,我们休息一下,需要整理一下现场——让他们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里边放着杂志、放着一些书,还放着索玛拼图。
在休息室的这8分钟时间里边,既可以选择去看杂志看书,也可以选择继续玩索玛拼图。
最后的结果,给一块钱奖励的那一组,在休息时间(更多人)不会去碰那个拼图。原因是他把这个拼图当作了任务,是外部的激励。所以,金钱会带来疏离。
如果你客观上定义了你的工作,需要给钱我才能做,那么一旦可以不做的时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
但是另外那些没有给钱的被研究者,在这8分钟时间里边,继续玩那个拼图,就觉得很好玩有趣,接着拼。
后来,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把钱换成威胁,比如说,你如果拼不出来的话,我们会扣你多少分这样的威胁。结果一样。
或者换成竞争,说看你能不能够赢得了对方,结果一样。就是威胁也好,竞争也好,都会让参与者把专注度不再放在拼图上,而是放在赢这件事上。
一个著名的画家说,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那幅画。最重要的目的,享受这个过程。那个画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大量的因素都会使做这件事情本身产生异化,给你带来疏离的感觉。
哪些因素能够增强人们的内在动机?
减少我们内在动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指责、要挟、责备、金钱诱惑、地位、职称,都能够带来疏离的感觉。
怎样能够增强内在动机?就是让参与者自己进行选择。
奖赏和控制
比如说,你这次成绩考到前三名,我奖励你一个自行车。如果你考不到,不给。
如果你用这个东西作为要挟、作为条件、作为交换,那么,这就是控制。
什么是奖赏?奖赏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发自内心的感激、发自内心的高兴。
当你给他这个礼物是为了表达你的开心喜悦,那这时候叫作奖赏。
有一个6岁的小姑娘拉小提琴觉得很痛苦,她就歪着脖子拉小提琴。她不愿意上这个课。
小提琴老师给这个小姑娘一个奖励——说只要你完成了这个曲子、一次上课,我就给你一个“珍宝”玩具。然后每次会攒一个。妈妈一下子就发现,孩子变了,每天都特别着急去上课。
问题是她拉得很快,急于结束这一个小时。她特别希望早点结束今天的练习。她的心思就不在这个曲子上,就是希望能够得到那个“珍宝”。
有一天,她的爸爸叫停,说:“你别拉了。”
女儿说:“不行,我必须得拉。我要得到我的‘珍宝’”。
爸爸说:“你今天不用拉,爸爸也会给你这个‘珍宝’”。就是他完全打破了这个老师的规矩。
你会发现那个老师的方法,把孩子拉入到积分体系里去,孩子很容易被控制。
孩子一旦遇到这样的“珍宝”,他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他就特别想得到,但是孩子根本不爱拉小提琴,根本就不享受那个音乐的美妙。
所以,爸爸说,不需要考虑那个“珍宝”,给你,满足你。你应该爱这个曲子,去体会那个音乐的美好。这个爸爸做的叫作奖赏而不是控制。
支持自主和设定规则之间,是可以共存的。
如果孩子没有任何规矩的话,那个现场就一定会乱糟糟的。所以,有一种方法就是控制,说如果搞得乱糟糟的,会有什么样的惩罚,或者如果不搞得乱糟糟的,会有什么样的奖励。
这种手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界限要求。这是很多家长经常做的。大家最担心的,是如果你给他过度的宽松,你让他自己来选择,那肯定做得乱糟糟的呀。
另外的方法,就是问: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保持得很干净吗?因为后面的小朋友还要用。所以,这是我们学画画的人所需要学会的一个能力。要保护环境,照顾其他的人。这是咱们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
你看,这是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选择,我们没有惩罚的措施,但是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干净。
最终的结果非常令人欣喜,就是这么一群小孩,他竟然能够在没有要挟奖励的情况下,把这个环境保持得相当好。
支持自主的情形对儿童似乎有解放的作用,而控制的情形削弱了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受到限制的孩子相比,那些感到大人至少能理解他们的孩子,更加富有内在的动力和热情。
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中,制定规则既有好处也有危险,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取决于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是最大限度地强化还是抑制人们的体验。
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激励他人的人,不懂得让别人产生内在动力的人,你会更倾向于控制、诱惑、交换这样的手法。
最后的结果,就算是保持了现场的干净整洁,但是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破坏。因为对他来讲,这是交换来的。
但是,如果你让这个孩子理解了为什么要保持干净整洁,并且对他保持了足够的尊重,然后让他去探索这个边界;那么,即便他有时候偶尔不小心把周围弄脏了,他很快也会改正。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的责任。
并不是你越严格,孩子就越有规矩。这是完全超乎我们感受的。所以,知道这个结论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孩子保持尊重,需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去选择,同时你也可以帮他建立界限感和设定规则。
学习和教育,究竟是在追求体验还是在追求结果?如果只是简单地用考试来衡量所有的结果,那么参与学习的这些人,往往都会变得被动,没有兴趣,不愿意深入理解,只希望得到高分,只希望快速地记忆与忘记。
假如不拿考试作为目标,而以应用作为目标,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这要更容易记得住。调动内在动力学习比通过外部的考核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只强调外部控制,风险是什么?
第一个风险,一旦开始不能轻易回头
一旦父母习惯于用奖励的方法来诱惑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停不下来了,今后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你不学习,感受不到这个东西的问题的话,你更不会改。
这个家庭会形成一个非常糟糕的氛围并一直延续下去。做什么事都要谈条件,做什么事都要说——你让我玩多长时间的平板电脑,你让我玩多长时间的游戏。
第二个风险,很可能会走捷径
小时候遇到过一个老师,教室后边有个书架,老师为了鼓励大家能够多读书,她的办法就是你去取一本书的时候就要登记,比如记上詹姆斯取了一本书。哪天还了,再记上。
老师会按照取书的次数发点小的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奖励大家多读书。
老师肯定想做好事,希望孩子们多阅读。但当这个规则被发现了以后——有的孩子就每天不断地取书登记。
后来,如愿以偿,拿到了老师的奖励,但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空虚。因为他只是登记了那么多的名字,根本就没有读,但是得了奖。因为一旦你用了外部控制,对方就会想要走捷径。
第三个风险,更多的关于公平性的问题
你会发现我们花了大量的力气讨论公平不公平——你这样不合理,你没有看到我做的那件事情,那为什么你奖励他,不奖励我?
所以,有一个对绩效工资的反思。天然认为做多少事给你多少钱,做到什么业绩,给你百分之多少的奖励。你不要小看那10%或者20%的奖励,它一下子让这个人的行为变形,让这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本来大家应该努力把公司的事做得更好,但是因为考虑到这件事情到底怎么分、算谁的业绩,干脆还是我干我自己该干的,他的事我不参与。这导致整个公司的绩效下降,并且花了大量力气去思考关于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产生很多这样的矛盾和纠缠。
怎么才能让外部激励变得有效呢?
第一个方法,让被激励者理解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画完了画,要把这个工作台收拾得干净,原因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有人要惩罚,这不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原因是因为下一个人过来还要用。这就是叫作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
第二个方法,激发对方的胜任感
要让对方自己觉得自己胜任这个事。胜任感是人类非常底层的一个需求。人最本质的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胜任感其实就是价值感。
胜任加自主等于幸福。
如果你在生活当中想要感受到幸福,你必须得感受到,你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你所承担的角色,你能够胜任所做的工作。同时是自主的,你愿意这么做。这两件事只要加在一起就等于幸福。
所以,要想让对方获得胜任感,我们需要学会非控制性的赞美,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
什么叫控制性的赞美?
就是如果你下次再这样继续的话就更好了,妈妈会更高兴。如果你能够做得好,我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奖励。
什么是非控制性的赞美
就是你今天做的这件事情让我很感动,我觉得你长大了。就是真心地表达你所感受到的东西。这种外部的激励能够有效地提升对方的胜任感,让对方更加愿意产生由内而外的动力。
第三个方法,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
不能说生活中不能有批评,批评要用支持自主的方式。
有一个护士在去给患者输液的时候,结果忘把那个针管里的空气排出来。幸好被发现了,及时制止。大家就讨论说: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样给这个护士做反馈?
有一个专家说,这个很容易,你要告诉她,这样进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对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你要小心。
假如你问一下这个护士:你觉得如果今天没发现这个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难道这个护士不知道这一切吗?!
不妨先问她一下,让她总结一下,想想以后会怎么办。这就叫作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想听你打算怎么做。这时候他就更容易找到内部的动力去改善。
自主能够给我们带来沉浸的感觉,而外部的控制给我们带来疏离的感觉。没有人愿意疏离地生活,我们都希望沉浸地生活。
自主才能自由•强化内部动机人际联结的重要性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一定是跟他人之间产生了联结,才能够找到幸福感。
生活中大量的人,都不是沉浸式的生活,都是被逼着读书、工作、被逼着教育孩子——我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我不想这么复杂地去学怎么当一个父母,我觉得很痛苦。但是没办法,这是社会责任逼迫的,我只能这么做。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这么多人都生活得这么疏离?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暴露在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消极环境当中。
有两种最主要的糟糕环境
一种就是无动机。你看到很多年轻人站在大街上面无表情,然后是游离的状态,从街的这边走到街那边晃来晃去,没有任何的目标。
这个糟糕的状况,是完全缺乏教育,社会给他带来的影响和信息是混乱的。他的价值观没有建立,所以完全混乱,无动机。
另外一种,自动机器。就是每天拼命地干活、加班、挣钱。钱放在那儿,也不知道干什么用。这种自动机器的状况,来自于教育过度。
过犹不及。这两头都不行,你完全不教育和教育过度所带来的结果,一个是没有动力,没有事可做;一个是天天忙得停不下来,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不断地忙。这两种状况都是疏离的,都是消极的状态。
那怎么样去获得胜任感和自主感?
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感知很重要。这个胜任感和自主感不是别人定义的。
孔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不是因为有一个人要求他这样做,所以才这样做,他活活泼泼地、开开心心地,每天乐天知命地这么生活。
孔子老讲仁。仁就是感受力,就是你能不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这些幸福。感受到自己的胜任和自主,这是由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决定的。
人要真的达到完整自由,需要的是胜任、自主和联结。能够跟他人之间建立联系,未必不独立——就是有联结,未必等于你不能够独立。
社会价值观的内化
你逐渐度过了青春期,走到了成人社会以后,你接受了很多社会价值观。你觉得靠谱、负责任、为社会创造价值、诚实守信很重要。
你看,这就是社会价值观,但是这个东西被你接受,有两种不同的内化方式。
一种内化方式叫作内摄
就是你把这个价值观全盘吞下了。
你说:“我记住了,爸爸教育我,做人要靠谱、要诚实。”你把它内摄进来。内摄进来了以后,你会逐渐地形成一个虚假的自我。
什么叫虚假的自我?
就是我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这是一个男人的责任,我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什么什么,这都是内摄的结果,你并没有接纳它,你只是被强迫。
这种被强迫的虚假的自我,往往来自于从小所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和尊重——如果你不靠谱,我就不爱你。如果你不诚实守信,我就不尊重你,你就得不到你该得到的东西。外部的人是用这样的方法,向你灌输价值观的。
导致的结果,就是你会把它全部纳入体内,但其实你并不热爱它。就会觉得我是被逼的,我必须得承担这样的责任。之所以做这样的事,就是因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把它内摄了,没有理解,只是内摄了吞下了。
什么叫自我卷入?
比如说,你认为财富是很重要的,是衡量你价值的一个指标。你把你的自我跟财富融为一体了。你觉得,我能不能够活得好,就取决于我到底挣多少钱。
比如说,有人被身材自我卷入,说我是不是幸福,我是不是成功,就是看我的身材。只要我胖了一点点,只要我今天没有那么好,我立刻就沮丧,立刻就痛苦。还有人被声望、名誉、地位、职称这样的东西自我卷入。
比如,有时候有的公务员,他为了能够升一级,有多么痛苦。他跟周围的人拼命地斗争,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难道他不知道非法的手段带来的结果更恶劣吗?
没办法,他被那个职位自我卷入了。他迷失了自己的自我。他认为,自我就是职位、财富、身材、声望。
一旦你是内摄的价值观,你就很容易出现自我卷入的状况。而自我卷入的结果,就是你只有一个有条件的自尊。你的自尊水平,完全来自于是否成功,是否打败了别人。
苏东坡是一个你让我贬到黄州,你让我贬到海南岛,我也有自尊的人。我有自己乐于干的事,我有自己要去做的发明创造,要去写的诗等等。
他的自尊不是一个有条件的自尊,而是一个无条件的真正的自尊。
美国都有一个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所谓的美国梦,你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买一个豪宅,能够获得声望,被报纸采访,你成功了。你的美国梦实现了。
这种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导向,导致的恶果是什么呢?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人们的幸福感变得越来越低。有钱人、没钱人都不愉快。有钱的人也特别痛苦,没钱的人更加痛苦。这就是物质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代价。
个人主义绝不等于自主
你以为你说:“我都是为了我自己,我有自私自利的权利,我可以为我自己打算。”这就叫作真的自主吗?你只是那些外在的欲望在做主。
真正的自尊与自由和责任相伴相随。
真正的自尊并不等同于认为自己不会犯错,拥有真正的自尊的人知道行为是对是错,因为它伴随着整合的价值观和规则。这些人会评估自己的行为,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依赖于这些评估。
另外一种类型的自尊,它不太稳定且在根本价值感方面缺乏安全感。这种自尊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消失了,它使人精疲力竭,自我贬低。
事实上,自我卷入能控制人们,是因为他伴随着有条件的自尊。
如果你的人生的所有成就,都是依赖于外部的条件——这里边非常复杂,就是外部的条件,金钱、名誉、外貌、身材,还包括家庭、他人。
有的女性朋友说,我跟我的老公离婚,我崩溃。我没法再生活了。因为我所有的支柱全部都倒塌了。你是自我卷入了。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你有完整独立的自尊体系。但是你被他人决定了。
关于亲密关系,最成熟和令人满意的关系的特征是,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与另一个的真实自我相关联。每个人都依赖对方,但都保持着他的自主完整,以及自我意识。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自主的,有真正的选择意识,这样的关系将是健康的,伴侣双方都能够回应彼此的真实自我,并且支持彼此的个性和特质。
我们经常会把外在的物质当成是我们内心的目标。但实际上,你是被它卷入进去,你放弃了自己真正的自尊,而是寻找了一个有条件的自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是就算你得到了那个东西,你依然不快乐。
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吗?四十岁不惑于外物,不再被外在的名利权情的东西所牵绊。这就是寻找真正自尊的一个过程。
真正的自主,是要学会对他人负责的。所以,一个成年人,要能够学会自主地承担很多重要但无趣的事。
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有趣你才做,而是因为它重要。你自己主动愿意去承担的一份责任,代表一个人真正成长成熟的过程。
即便是去扫厕所,你都能够带着一份喜悦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你能够感受到自己跟这个社会的联结。这就是我们说为什么人际联结在寻找自主感这件事上,非常重要的原因。
你得知道你和他人之间,是有着一份责任的,是有着联结的关系的。
有两句话很重要:
第一句话:支持自主不等于纵容。支持孩子自主,不等于纵容。
第二句话:设定界限不等于苛责。反过来,苛责未必能真的设定出界限来。
如何促进他人自主?
第一,提供选择
让孩子参与决定、让员工参与决定。
比如,有时候,儿子会晚上不想写作业了。
他说:“我打算明天早上起来写。”
没问题,只要你愿意明天早上起来写,你可以这样做。这就是我们允许孩子做这样的尝试。他就会觉得自己有自主性。
如果家长认为,必须现在写完,现在写不完不许睡觉。这时候,孩子的抗拒心理就马上出来了。他认为,这个生活根本不是他自己安排。
所以,儿子在试了几次早上起来写作业以后,我就问他说:“困不困?”
他说:“还是起得早有点困。”
我说:“那你自己掌握好时间。”
他现在慢慢地就变成晚上把作业写完了。你根本不需要在这事上跟他较劲。让他自己探索一下,让他体会一下。他有了自己的选择空间,他就能够自主了。
第二,学会帮助对方设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你要让他意识到选择代表着责任。你有这样的权利去做这样的选择,并去承担这样的后果。这无论是谁,都是一定要能够感受得到我们天生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规则之中。
然后让界限尽可能地宽松。不需要把那个界限变得非常严苛,给对方一个适应的空间。
分清楚后果和惩罚。孩子没做到,或者员工没做到,他应该承担后果。但是,不是莫名其妙的惩罚。
那有人说,你如果做不到的话,我就不再信任你了。请问:不信任,是后果还是惩罚呢?
孩子无论做错什么,作为父母,永远都要保持对他的信任。所以,信任是不能够拿来作为后果惩罚他的。
对员工也是一样,如果信任没有了,当然就应该解除合作了。所以,既然保持着合作,就代表着你应该对他保持信任。
不信任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惩罚,不能够拿不信任来做惩罚。但是,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你会失去普遍的信任。我会继续给你机会,我会继续信任你,但是别人可能会不信任你。这个叫作后果。
所以,它不是拿来做威胁的,而是跟他做情景的推演。这个是需要我们去把握的度,确实没有那么简单。
第三,帮他确立目标
经常性地跟他做绩效的回顾,并且给予奖励和认可。不要用控制的手法奖励和认可,是为了支持正向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控制他。
第四,事先识别障碍
识别障碍就是在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我预先地想到,做好铺垫,然后解决。
第五,帮助对方去探索自我动机
比如说,有多少人想要戒酒、戒烟、减肥。有多少人做不到,有很多人做到一半就放弃了。
为什么知道不对,整天自责,但是却无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自责往往会使得这件事情继续。你越是做这样的自责,你越不会改。
原因很简单,酗酒、吸烟和暴饮暴食都是有目的的。他们与焦虑捆绑在一起,是一种逃避压力的方式,给人带来安慰。
例如,喝酒可以减轻人们的孤独感;吃东西能让人们不再害怕被拒绝;吸烟可以帮助人们忍受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人时的紧张情绪。这些行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服务于众多不同目的,使得人们不愿意摒弃它们。
所以,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自责,你只是很痛苦,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又一个的计划,你没有探究到根上。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抽烟、喝酒,吃大量的东西。
你下定一个决心,这是脆弱的。这只能持续到那些不舒服的感觉再次出现的时候。当你下一次抑郁、社交恐惧、感受到被拒绝的时候,你立刻又会把这些工具拿出来用了。
所以,你想要成功地改变行为,要从自己的动机产生真正的兴趣开始。这意味着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改变,坦诚地思考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如果他们想到的原因,是别人给他们施加了压力,为了活得更久而应该改变,或者想要维持某种形象,那么,这样的开始是十分糟糕的。这些理由不是很有说服力,而且不太可能激发有意义的改变……因为缺乏个人支持。
做出改变是一项只能由个人为自己做出的决定。
你得知道,戒烟、戒酒、戒掉暴饮暴食、戒掉乱发脾气这些事情,只能是个人为自己所做出的一个决定。
原因很简单,这是你的决定,这是你自己做出的一个选择。所以,就像脱掉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一样,你没有什么好难受的。因为你真正地认识到了,抽烟不好。所以,你发自内心地产生了这个动机。
对于所有想要戒烟的人,有一个小窍门:别人在给你递烟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我在戒烟”。当你说“我在戒烟”时,意味着是外部的动力,是来自于压力。
你应该说:我不抽烟。你把“我在戒烟”改成“我不抽烟”。这个戒烟的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我们自己怎么自主?
因为每一个人几乎都会有一些控制。我们都生活在控制的环境当中。为什么在逆境当中,依然有那么多人成功?
林肯从小到大被人打、被人控制、被人骂,但是最后,他能够成为一个很积极、很主动,能够为大家做出贡献的人。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每个人的心理特征很独特。
第二个原因,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遇到某一个人物会给他带来影响。比如遇到了一个好的篮球教练、好的人生导师、特别会给他讲道理的人,或者遇到了一个人真心爱他,都有可能会给他带来影响,扭转观念。
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对外在环境的解释不一样。
如果你对外在的环境解释在于,我恨他们,他们欺负我,现在忍着,以后要欺负别人。就会变成一个给别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压力的人。
但如果你的解释是,他们也是为了我好,我能够理解他们的苦心;那么,我来反思,怎么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不同的解释。
所以,在逆境当中,永远都会有人依然成功。
这个动机是有不同的个体差异的。如果你能够在自己的动机当中做出调整。比如说,你的自主导向能力提升,进而你的自尊水平就会上升,你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就会上升。
所以,你愿意做一些改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你的人生会发生非常巨大的改变。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无比强大的——但是你知道,人却可以改变这一切。外部的环境,就算爸妈、学校、公司的教育方式是错的,但是你依然可以改变这一切。
所以,与其坐等这个世界发生改变,不如我们更为主动地去做一些事。
你想想看,与其被逼着做那些事,不如你主动去做一些事。这就好像老板要求你加班,你怎么理解这件事情,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假如你的理解方式是说,我太倒霉了,遇到这么一个爱加班的老板,我以后找到机会,我肯定要离开这个地方,那你就是被动在加班。但是,加班这件事并没有改变。你其实还是很痛苦地在那儿加班。
但如果你能够转念一想:最近这段时间进步也蛮快的。我也算是跟大家一块儿拼搏过。我努力地做这件事,我一定会成为专家。
这时候,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改变,你做这件事的方式、方法、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会像那个不被规定要考试的小学生一样,把那个东西真正学到手,能够记得更久。
有时候改变,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个想法。
那怎么才能够获得这种转变的能力呢?就是为什么你可以这样想,而我不是这样想呢?核心能力有几个。
第一个,来自于控制情绪的能力
根在这儿,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老板那么恨,或者对老师那么不喜欢,觉得被逼?这是因为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你的愤怒、伤心、难过,痛苦这种感觉掌控了你的时候,你没法有更正确的思路。
控制情绪不是压抑和麻木,说我假装不生气,我故作笑容。不是,这不叫控制情绪,这是压抑情绪,会使得这个情绪变得更加强烈。终有一天,它会“砰”地一下爆发出来。
控制情绪在于接纳,而接纳的前提在于放松。我们应该学会重新理解外部的威胁。
外部的威胁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自我卷入。
所谓的控制情绪,是一个重新评估的过程。
就是你要知道一个自我卷入的人,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威胁。比如说,我把财富视为一切,那么,如果我看到有人在挑战我的财富,我立刻就要反应。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一切,你让我很生气。
假如我把官职视作是我的一切,我自我卷入在那个官职里边,那么,谁如果影响到我升职,我跟他拼了。他就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的威胁。所以,他的情绪就特别容易激动。
恐惧来自哪儿?恐惧来自敏感化。
一个老鼠从旁边跑过,那个老鼠对你有什么影响?就算不小心踩了你的脚跑过去,也没对你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你会突然跳起来——哇,不得了,吓死我了。
过度的敏感会带来过度的恐惧。
但如果你能够有点钝感力,你不那么敏感,老鼠跑就跑喽,怕什么呢?
大家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很公平的。如果没有过度地自我卷入,活着不是为了外在的这些指标,活着不是为了面子、钱、地位这些东西;那你就不会把周围发生的事情视作是一种侵犯威胁。你就容易变得很淡定。
这种很淡定,就带来了重新思考情绪的机会。所以,你才能够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自主性来自于控制情绪。控制情绪来自于不要过度地卷入。
你看,孔子为什么都无所谓呢?有人威胁到他的官位,没关系;有人说他学术说得不对,没关系;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没关系。
因为他的自我尊严,人生的目标是道,是想要完成自己天人合一的过程。他要追求的是理解真理,他根本不在意外部的这些评价。所以,他就不会那么敏感,不会那么恐惧,不会那么担心。他有着超强的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所以,你要想在控制的环境当中做到自主的感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得具备控制情绪的核心能力。
第二个能力,就是调节灵活性
如果你的价值观全部是内摄来的,来自于囫囵吞枣地把外部的价值观留在体内——说我爸爸告诉我,做爸爸就要这样,做工作就要这样。你完全内摄进来的话,它会带来死板而非灵活。
如果你是像孔子一样,不是被人强迫地要负责任,而是知道负责任对于我是有利的,负责任对于整个世界的运转是有利的。这时候,你才能够灵活性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你能够控制情绪,又具备心理的灵活度,你就能够重新思考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
不把它们视作“没办法、不得不、我只能、别逼我”这样的词。而是把它视作“我自愿、我乐意、我喜欢做这样的东西、这是我的责任”。
在控制当中做到自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你的价值观。从价值观改变情绪,从情绪来重新认识周围的威胁,然后变得有选择。
所有改变的起点在哪儿呢?在于接纳你自己。
你要真的想改变,第一步,接纳。虽然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虽然我是一个犯过错的人,虽然我是一个曾经伤害过别人的人,但是我依然爱自己,我愿意接纳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你看,当你接纳了自己以后,你才能够产生自主的情绪,才能够有自我的选择。有了自我的选择,才能够把事一步一步地做好。
追求自主的意义是什么?
大多人都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自由。
什么叫个人目标的自由?我要追求财富自由、买房自由……无穷无尽。甚至你有几千亿,几万亿的人,还老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还需要更多的钱。这种个人目标的自由,导致我们放弃了大部分的个人自由。
因为你需要追求很多个人目标,所以导致你放弃了很多个人自由。你去做了很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真正的自主。
它意味着以一种不受内摄、僵化的内部体系、使人麻痹的自我批评,以及否认限制的力量的约束而行事。自由意味着有自主的意愿,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社会环境的确会造成很多约束,会影响人们个人自由的这种程度。但是,它不能够决定自由的程度,就是社会环境只能够影响我们的自由度,但是它不能够决定我们的自由度。
怎么样能够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自由?假如某个人进入某一情境并立即开始指挥周围的人,那他就不是自主的。
因为真正的自主与联结相伴相随,还涉及尊重他人。那些一开始就对身边的人发号施令的人们,无疑是感受到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压力,从而试图控制他人,这只是压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一个人是自主的,他会首先接纳环境,然后立即尝试改变它。
真正自由的人是不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他应该首先是观察,然后接纳融入。大家相互保持尊重,一起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用控制的方法。
极大的控制欲,代表着极强的不安全感。没有找到自主的感觉。自主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
人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能从本质上限制人的自由,存在主义的立场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重大挑战。它告诉我们确实要对自己负责,它要求我们接受这一责任,而不是屈服于混乱和控制的力量。
你得相信,虽然外部的世界有这么多的混乱和控制,但是我们自己必须得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得自己做出自主的选择,得重新理解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孩子及周围的人。
内部动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希望,每天至少得有那么几次处在心流的感受当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沉浸地和周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疏离地、痛苦地生活。
内摄是不好的,自我卷入是不好的,疏离是不好的。那什么是好的呢?整合是好的,真实是好的,自主是好的。希望大家能够沉浸在美好生活之中。
随笔/恒之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