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小姐妹又置办了一堆行头,连她自己都说,可是把这段的各种空白填满了,看着她眉开眼笑的喜气,春风满面通篇都是一个词——尽兴,那么今天的日更文从尽兴说起。
关于尽兴一词的来由,还真有一个传承下来的率性典故,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说文人王徽之夜乘小船去拜访戴安道,到了门口忽然返航。人问其故。曰:“我乘着兴致而来,如今兴致没了自当归去,为什么非要见到戴安道呢?”不问因果,不问得失,一个“兴”字道尽世上极乐之事。
后来也有质疑说,这个出处有待考究,有人说是王徽之,也有人说是王之猷,但好象这两位是同一人吧,只是名与字之差别,后人也有人说是王羲之的五子,也有人说是第三子,这个确实不好甄别。也看过有资料说王徽之,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这样想来与这个典故的情节也能对应上,总之是王家的才子中的一人,夜访戴逵而引出的故事,继而后人就这样将尽兴一直传颂下来。
生活中,只要一细想,可以与尽兴挂上边的还不少。
譬如说偶尔小聚,吃着时令的美食,阅一遍身边的美女帅哥,再添上一两壶老酒,尽兴的行情渐涨,得意滋长,而所有的性情此时好象都到了碗里了,而此时,怎能没有海聊这样的行情呢?于是天之涯,海之角,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土人情,新闻八卦,每一章每一件都可以制造成聊点,然后那刻突然觉得菜入味了,米也比平日里香甜了,至于酒也分外的醇香,一直到意兴阑珊,华灯初上,同行者中有不胜酒力,上头上脸的,也有稍喝高了的,但好象这些都不影响发挥,总有理由将酒逢知已千杯少,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性情写到脸上,落到话唠里,于是一场久别重逢截止到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档上,而这样的偶遇不常有,但经历过了也让我写到尽兴。
当然,偶尔写文有时也能写出尽兴的海量来,譬如某一日,新辟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正好可写的点不少,于是从初浅引申到深遂,从水墨画般的清雅杜到油画那样色彩的浓重,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反反复复,每一处不一定都有大家风范,但保准每一个点都能杜出活色生香,刚好那天有写文的心情,有写文的心思,也就有了源源的写文的情趣,然后到结尾时,将那种踌躇满志或云淡风轻的感觉再捋一遍,有时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总是能做到这样的淋漓尽致,怎叫一个尽兴!
而多数时候,其实没有这般的真性情,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规则,有这样那样的轨道,在年龄在行业在人生中,总有一个底线横在那里,不允许一任按自己的意愿前行,比如交通规则,比如各种守序规则,比如先来后到,比如老弱优先等等,这些不仅仅是守则,而是在遵守道德的标准,比如说学业的努力程度,比如说先苦后甜亘久不变的道理,这其实也是在阐述一个道理,就是说尽兴虽然自主行为,但是也是需要有度,需要有一个尺子来衡量。
当然在自我的空间,小小尽一把兴还是可以的,譬如读小说读到尽兴,看片看到尽兴,享美食享到尽兴,就这点出息,没办法。
也希望此生的我们,不问因果,不问得失,在尽兴与否这档上,把握好度,那么无论是张扬也好,本份也吧,都是最真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