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我称她为“禾羽”,这是她曾经的网名,现在已改成“再见”。
中午,“禾羽”不,“再见”发微信给我,问我在干嘛,我回了二字,“在家”。“去耀达买衣服,那边现在活动,打一折”。
“不去,”简单粗暴。
空白二分钟,发来“去么,不一定要买,陪我逛逛。”
“想睡觉了。”又是不容置疑的回绝。
语音聊天响起,那边女低音悦耳,叽里呱啦的一长串的“你这样一整天呆家里不好,你家里的是老房子,待久了,人也变老了。你知道上次一起唱歌的那个男的怎么说吗?他说你……”
“说我什么?”好奇心勾起来。
“说你人其实还年轻,比她们几个都年轻,就是没活力,知道吗?说你没活力。她们几个长得都不如你,但是她们都比你可爱朝气。”
“呵呵,”心里冷笑了二声,没活力,我太妈的确实没活力,但那天我以为表现还可以,怎这个男的就长火眼金睛了,一眼看穿我的毛病所在呢?
微信语音里尴尬了一下,嗯嗯,我还在吃饭,等下再说要不要去耀达百货。
“好的,你去不去都没事,我就看你老是在家里,想带你出去透透气。”
手机关上,长叹了一口气,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什么时候开始,患上了一种病症——恐惧交往,恐惧人多的场所,情愿一个人呆着,也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
打着“喜欢独处,不喜欢热闹”的幌子,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静默着。也有朋友小聚的时刻,也嘻嘻哈哈招,但不知这看似开心的外表,藏着多少灵魂上的孤独。
一头苍白灰暗的脸,一双毫无生气的眼睛,写着冷漠麻木。曾经的激情和生气去了哪里?与外界拒绝链接是内心真实的写照。这么多年,尽管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世界,但年少时的阴影还在,恐惧心理依然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我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审视内在这个自我,“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心理医生把“我”分为“本来我”“真实我”和“理想我”,尽管这说法有点复杂,分析起来也很绕口,大概就是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性格,被称为“本来我”,而环境和外界的因素导致的,想活成别人口中的“理想我”,“真实我”则是有着一切好的坏的,人的一切欲望和缺点的,不加约束的“自我”。
回想我的小时候,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孩,学习上努力刻苦,平时也深得老师和父母喜爱,收获不少夸赞。在家是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二个哥哥保护,因此,我的童年,基本是幸福的。
但我有多愁善感,敏感脆弱的性格,胆子小,遇一点事就害怕,这对于我后来的强迫症心理疾病形成有很大的原因。社交恐惧小时候就有一点显现,真正爆发在高中时期。
就这个心理疾病,让我不得不放弃学业,辍学回家,从此,过上孤独可怕的生活。外人不得理解,其实我的精神上基本与世隔绝。
这些年努力,虽然貌似好点,但自己知道,心底的那个“真实我”,从未真正放开。一直压抑着、恐惧着、也习惯着这样的生活。学会与人侃侃而谈,也学会在人前哈哈大笑,而内心真正的孤独,却是在一个人的时候。
有时候也怀疑自己,到底哪个“我”是真实的,我是摆脱了孤高清冷的性格,还是外表的嘻哈只是伪装的表像?
只有对视镜子里冷漠空洞的眼神时,才明白,那个真实的,本来的“我”,早已被弄丢了。
真实的,生动的眼睛有光的我,不知去了哪里?而现在,只剩麻木的、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生活。
“禾羽”的话如一面响鼓敲打着我本已漠然的神经,活到人生之秋的人,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找回曾经那个活力真实的自我,让眼里,发一道希望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