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素心
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2天,也是周六,不用上班的日子总会感觉特别放松,不自觉地就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懒觉是必睡的,不过因为女儿和同学约好今天一起去图书馆的阅览室写作业,所以上了8点的闹钟。
磨磨唧唧到八点十几分才起床,然后洗漱吃饭换衣服,等到出门的时候都已经8:40了。
还好图书馆离我们家不算太远,骑着电动车,不过10分钟也就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周末大家都睡懒觉的缘故,尽管阅览室开门已经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了,里面的人却不多,只有一个老人和一名高中生,各自占了一张桌子。
女儿和她的两个同学挑选了靠墙的一张大桌子,我怕她们看到我会不自在,就在离她们比较远的地方挑选了一张小桌子,大家各自安好、互不打扰吧。
阅览室里有很多杂志和报纸,我轻车熟路地来到放杂志的架子上,挑选了一本《深圳青年》和一本《山东青年》。
其实我原本想要阅读的是《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但是因为这些杂志都是月刊,还没有更换新的,前两周来的时候我都读过了,所以才退而求其次挑选了另外的两本。
我先是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整本《深圳青年》读完了。作为一个山东人先去阅读《深圳青年》,主要是因为我想通过这本杂志,了解一些更前沿的信息,毕竟深圳也算是我们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杂志,有三点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点是让我了解了城市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拼经济、拼富裕,比哪个城市经济实力强,城市居民收入多。第二个阶段是讲管理,这个阶段是比城市的管理、硬件。而第三个阶段就是拼文化,哪个城市文化繁荣发达,哪个城市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感觉说得好有道理,特别是作者总结的那句话,“以文化为依归的价值眼光,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应。”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必然是与文化追求分不开的,所以作为个体的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
第二点是对于深圳这个城市的认知,“来到深圳就是深圳人”,让我想起了比较排外的上海人。都是一线发达城市,都是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城市,但是深圳的包容性显然要比上海强得多。于是我对深圳的好感又多了一点。
第三点是有关艺术创新的知识。杂志里面有一页插图,是一名青年画家的创作,另有一篇文章,介绍了这名青年画家对于艺术的创新。
画家创作的主题是以传统文化《诗经》为依托的,把《诗经》里一些非常唯美的诗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原本这也没什么,毕竟很多画家创作的作品都来自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让我这个不懂绘画的人也忍不住称赞的是,画家把《诗经》中的场景和盛东西用的器皿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比如《关雎》的场景就画在一个碗里。
不同的场景呈现在不同的器皿中,巧妙又和谐,让普通的绘画变得不再普通,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吧。
以前我常常感觉创新太难了,因为几乎我能想到的所有创意都已经被智慧的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了。可是通过欣赏这名青年画家的作品,我突然又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是多么狭隘。
阅读完《深圳青年》,我又随手翻开了《山东青年》,并且忍不住做了一番对比。
首先从外观上来看,后者纸张的质量和质感明显不如前者好,难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了杂志的质量?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我没有仔细阅读《山东青年》,因为文学性比较强,不似《深圳青年》那样与社会接轨。
所以比较完毕以后,我果断把这两本书放回书架,又随手拿了一本关于健康的杂志。
最近不是眼睛干涩得难受嘛,正好这本杂志封面上有一篇文章介绍干眼症,我就顺便把整本杂志都粗略地翻了一遍,了解了一些有关健康的常识。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度过了。原本计划下午继续去,但是中午午休的时候,我和女儿在美团上看到一个比阅览室更好的地方,一个可以喝茶、喝咖啡、听音乐、阅读、发呆的地方。于是我们团了一个下午茶,便在导航的指引下找了过去。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原以为只有在大城市,或者在城市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才有这样的一隅,想不到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这样的空间了。
这简直就是我理想中的样子,环境布置温馨优雅,而且有咖啡、有茶,还有书,是一个非常适合一待一下午的地方。
我对女儿说,等我退休以后也想开一家这样的小店,不过女儿一句话就把我的理想给敲碎了,她面无表情地提醒我,我付不起房租。
好吧,我也就说说而已。不过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将来实现了呢。
我从书架上挑了一本古典的《跃迁》,这是一本我差点就买了的书。
两个多小时,我读了这本书的一半内容,如果不是要带着女儿回婆婆家吃晚饭,真想继续坐在这里把整本书读完。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今天这一天,充实而美好,不觉嘴角上扬。我想假期和休息日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