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生活,时间都是按部就班的规划好了的。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休息,干啥都是准时准点的。
于是怀恋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不会有别人用命令强加于你。可仔细想来,农民何曾自由,与天斗,与地斗,还得与野生动物斗。
锄地、插秧、收割都要把腰弯成一个锐角,常年累月的定型,到老年时,多少人就像虾一样弓起背,再也直不起来。
长期的野外劳作,太阳的紫光线把皮肤都锻成了古铜的颜色。雨天水直接兜头浇下来,晴天清晨的露珠把鞋子和裤子打湿,风湿病是一个农民的标配。很多人在六十岁后,都有关节无力、疼痛的毛病。
我还会回农村去生活吗?不会的,我已经肩不能挑背不能扛,怕晒太阳怕淋雨。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却用曾经的农村生活来安抚自己。
那是一种敢于向天地亮剑的孤勇。没有外援,没有发声的机会,人完全凭本能去活,拼尽全力去活。
能得到的并不多,但从不灰心抱怨。就像草木一样活着,需要的不多。有攀比,但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不过是你杀了两头年猪,我杀了一头;你是泥瓦房,我是砖瓦房。
我们这一代人,身份是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但两者都不地道。灵魂跟不上身体的迁徙,很多时候默默的怀恋农村,转过身去又极力摆脱农民的印记。
鲤鱼跃“农“门,我们这一代人最主要的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出外打工。目前看来,两者都达到了当初预想的效果。
但今年来,发现了一个现象。拼搏一生,有很多老了以后,还会选择归故乡。有文化的读书人,喜欢大自然,大多有叶落归根的情怀。出外打工经商的,钱挣够了,愿意回乡建楼。建出来都是依山傍水的独栋小别墅。
八九十年代,农村吐出去的人,在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后,会陆续的还一些回来。但从目前看来,后继乏力,生力军不行。愿意留在农村读小学初中的学生在急剧的减少。
农村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真不好预测。以前我认为它会荒凉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消灭在历史的褶皱里。但近来发现,不管是哪一块土地,都是有养育人的资本的。这个真理恒古不变。有人迫切离开,也有人在回来。土地广博的胸怀注定了它不会把任何一个需要它的人拒之门外。夜晚来临的时候,一方屋檐就有温暖,就能给人安全感。
我依然在城市里飘泊,但精神层面还停留在农村。时常和妈妈说起过去那些事,那些多年不相见却还是很熟悉的人。
我是有故乡的人,不知我的下一代,去哪里寻找精神的原乡?或者基因的密码已经镌刻在骨骼血脉里,农民的后代,天生就保有对土地的亲近感,但他们不会再自称是农民,必定从来没有握过锄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