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跟大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一样,要写作业了;)。不过当我开始思考可以分享点什么的时候,发现这也是个很好的机会对自己做父母三年半有一点点的反思和总结。为人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小朋友一出生立马上岗,没有产品说明、不能退货,相信大家都是一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在慢慢摸索。我们现在还在初级阶段,有很多细细碎碎的经验教训,我想这次主要分享一点自己关于为人父母思维方面的心得。
我总结了一下,这三年多来的摸索,有三个对我自己而言很重要的思维:
第一个思维,时常反问自己“如果把小朋友看作完全独立的个体,我会怎么做?”
小朋友在年纪小的时候跟父母尤其是妈妈有很强烈的共生体关系,所以父母在这个关系里也比较容易混淆界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做决定孩子执行,随着孩子成长,做父母的自己也没有从共生体关系里逐渐剥离。我想一张图可以比较形象地体现这一点:
为人父母重要的思维随着孩子成长,里面的两个小圈应该越来越大,直到孩子成人,父母不再为孩子做决定,而应该只是辅导和影响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孩子小,很多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助做决定,但如果现在我们只是让孩子一味服从我们的决定,将来如何指望他们有清晰的逻辑和判断为自己做决定?我个人觉得关键是哪怕是父母做的决定,也应该尽可能帮助孩子理解决定背后的道理,做充足的沟通。
拿小朋友上托班举例来说,这个决定是父母为孩子做的,按照小朋友最初的意愿他肯定是不愿意上的,因为这对他意味着一个不那么舒适的改变。回想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原本准备等来年一月满了三岁以后再入托,可是综合考虑之后决定还是九月就上,然后我就开始焦虑了。决定是我们当父母的做的,实际执行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我知道小朋友其实适应能力比大人想象的好很多,即便不做什么准备直接扔进去终有一天他也会适应,但是他可能会一直糊里糊涂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被做出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反抗得也会更厉害。
这时候我反问自己,如果不是对孩子,而是对一个独立的人,比如我要给我的团队带来大的变化时,我会怎么做?就像面对成人的企业变革也需要很好的变革管理,为什么我们带给孩子很大的变化时,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只需要接受就好了呢?所以跟对成人的变革一样,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决定,过渡得更顺利:
1)Mindset(心态):我们为什么要上托班,好处是什么?同时最重要传达的是上托班不意味着我们不爱他了,尽管白天会离开家人,但是我们的爱一直陪着他,放学后就又见到家人了-借助很多的绘本帮助他理解小朋友上幼儿园这件事,尤其小浣熊的魔法亲亲那套很有帮助。但是比较容易建立这个心态的前提是,父母一直给到有质量的陪伴,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个不仅对于入托,对于父母出差、培养独立入睡等同样有帮助。
2)Alignment(协同):我们上托班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会经历什么?这也有很多绘本可以帮助,不需要把幼儿园描述得跟乌托邦一样美好,让他知道他可能一开始会想父母会感到孤独,这些都很正常。为了帮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他会面对什么,我们也去学校开放日时拍了老师的照片,环境的照片,回去给小朋友常常看常常讲。我甚至做了一个简单的小朋友介绍发给老师,帮助老师更快地熟悉小朋友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
3) Capability (能力):跟成人一样,如果在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准备,也能更好地应对将要面对的变化。对于要上托班的小朋友来讲,如果能够自己吃饭,叫大人帮助上厕所,做一些简单的自理,那么入托后比较容易建立自信。另外入托快一年,我再次体会到小朋友建立自身的抵抗力无比重要。这一年园里一波波的病毒中,我们在第一波的尾巴上中招过一次,后面都能够幸免,我估计原因之一是从小感冒的时候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所以小朋友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药,锻炼了一定的免疫力(当然对于判断什么情况可以不吃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同样的,当准备让小朋友自己独立入睡时,尽管决定是大人做出的,但是我们同样做到上述的Mindset, Alignment, Capability三点,一次就成功、顺利过渡了。顺带说一句,决定一旦做出了,充分的沟通很必要,但是一旦开始实施需要态度坚决,这个也很重要。
扯得有点多了。总结来说,时常反问自己“如果把小朋友看作独立的个体,我会怎么做?”这个思维帮助我能够更自省清楚跟孩子的界线,能够让他自己做决定的让他自己决定,能够让他参与的让他参与,必须由父母做的决定则给予充分的沟通。我想,这也是尽量避免培养出巨婴,我们如果一方面让孩子只是服从自己所有的决定,一方面又希望他能够独立自主,这本身也挺悖论的
第二个思维,做父母需要对自己有更好的自我察觉,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也自省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树立一个好榜样?
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孩子最大的学习来自于模仿,道理还是需要讲的,但是言行不一致的话孩子一定会跟从“行”而不是‘言’。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喜欢上学,但是自己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上班/提起工作就愁眉苦脸的话,那怎么希望孩子能做到?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这些对小朋友应该会有一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个例子是我们希望小朋友能够持之以恒,但是自省一下自己就做得不够好,比如我们运动不能坚持,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把运动目标写出来贴在墙上,相互鼓励监督,争取做一个好榜样。
第三个思维,做父母也需要有‘成长思维’,从心底接受自己和小朋友都是有长处有短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跟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大概是人性的短板,我们看自己的时候容易戴上滤镜,滤掉自己不好的面,但是看别人尤其是关系不亲密的人时倾向客观一些。但当这个‘别人’是自己的小孩时,我们又倾向不客观了,容易走两个极端,一开始看自己的孩子就像恋爱初期看自己的恋人,不自觉地把他在自己的脑海里投影成最厉害最棒最完美,而当他的某些表现和行为跟自己的想象偏离时,又会变得特别苛求(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而其实很多时候小朋友身上所体现的问题多多少少会折射父母自身和教育的问题。
这个人性的短板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应该有所意识和自我察觉,常常提醒自己小朋友不是完美的这很正常,我们尽量去发挥他的长处,接受他的短处。发现小朋友的问题时,我们尽量提醒自己保持‘成长思维’,首先看看从父母的角度我们是不是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想可以用哪些方式帮助小朋友成长,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自身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