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闲居寄诸弟》

作者: 西岩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09:04 被阅读0次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73: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写案例分析,学教学技巧。

    《晨诵读本》上有这样一首诗。

    闲居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按照朗读的一般方法,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虽然是一首古诗,但读文章的一般方法还是适用的。

    首先应按照读文章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自读。今天又不由自主的指挥着学生干起来了。让学生自读,容易做到。但是我总是容易不甘于寂寞,跳出来指手划脚。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什么时候才能形成呢?只有在自读中,知道自己什么读懂了,能够提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当然每一次都有新的训练点,但这个训练一定是在学生自读完成以后,或自读之中,而不是在之前。读得多了,意境相同的古诗,还应放在一块进行比较,就像形近字辨析一样。

    新的训练点,是处理好吟诵中字音的长短。

    读徐建顺《吟诵入门》一文,关于吟诵,一篇文章,只能看个大概。但模模糊糊有这样几个认识,我觉得很有道理。

    第一是吟诵的意义。

    “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吟诵的独特性几乎都来自这一点。因为有的音可以拖长,有的音拖不长,所以长的就更长,短的就愈显得短。同理,高低、缓急、轻重,都被放大了。在生活口语中,语音本身的意义不大,然而一旦拖长,声音的意义就被放大了,它就承载了作品的一部分意义。

    只有吟诵,才能把长短、轻重、缓急、高低这些声音的意义展示出来,才能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

    我们的汉诗文,讲究的是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就是意象、典故、音义、形义而已。只有吟诵,才能把长短、轻重、缓急、高低这些声音的意义展示出来,才能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

    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感觉读出来,仿佛化身为作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跳、心痛,每一个细小的波动。我们的古诗文,哪怕是一首五绝,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诵,如何得知?

    第二,吟诵的方法

    吟诵的规则,我总结的叫“一本六法”。一本,就是吟诵的目的,是表达出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以中古音为例,近体诗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对称来读;古体诗上中下调,模进来读;古文讲究句读,句读即语法,外加入声促而虚字缓。如果能这样来读,古诗文的涵义就一下子读出来了,用不着做过分的讲解。

    绝大部分汉字的读音,都是有涵义的。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有理据的。为什么要读这个音,是有原因的。

    吟诵就是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的很准确,而且拖长,让孩子听得很清楚,并且互相组合,编成了一首歌。

    吟诵的规则只规定了长的必须长,短的必须短,但是长多长,短多短就是个人的事情了。老师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绝对不会说:我唱两拍,你怎么唱三拍啊?

    老师是把他对这篇诗文的理解,化成了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教给了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是爱唱歌,于是就记下来。等到慢慢长大,每次读这篇诗文,都是这样的,他就会慢慢体会其中的涵义——为什么这个字长,那个字短?原来是那个意思啊!

    古文,是一排排的竖列的字,没有标点,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哪个字急,哪个字缓,哪个字轻,哪个字重,都是清清楚楚的,那是有规定的!不可以乱念!

    单说长音,就是韵字拖的最长,实际上你读古诗,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听那个韵!韵决定了诗歌的情绪、格调。

    徐建顺讲了两个意思,一个是文章的音韵是有意义的。第二点讲了一些方法规则,能理解的有这样几点,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的很准确,而且拖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声促而虚字缓。韵字拖的最长。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汉字古声调原分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其他三声总称仄声。

    所谓的平仄,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声和四声。当然和古代相比已经不够准确。

    仄,小篆字形象人侧身在山崖洞穴里的形状。本义:倾斜,引申为狭窄。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从这两个字的诗意,我们就知道平仄字的读法。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实际上在平常的说话中,如果留意辨析,我们发音的规律就是这样子的。三声和四声,他无法拉长,只能读的短而高。一声和二声比较舒缓,可以拉长延伸。吟诗的时候把这种特点放大。

    所以读一首诗,首先要把每个字的声调标出来。

    入声促,促,时间紧;迫切。和短的意思稍有不同。不是所有的仄声都是这样的。有一部分仄声,要读得短而促。

    虚字缓,虚字,指一些助词连词等,缓,1. 慢,与“急”相对:2. 延迟:3. 放松,松弛。这一点特别有用,很巧妙的读出了节奏。

    韵字拖的最长。在这首诗中,时,思,事,诗中,韵脚shi,都要读得长一些。

    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的很准确,而且拖长。比如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很显然不能和朗诵一样,应该按照这个要求。经常的朗诵古诗可以起到积累字词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把声母韵母声调发得更加准确的作用。品味欣赏音韵。当然其中的仄声字不能拉长,虽然不能拉长,但是要把声母韵母读得字正腔圆音韵铿锵。平声字就必须拉长。这样长短高低对比鲜明,读出了古的旋律感。

    在现代文的朗读中。这些要求大概也是适用的。重点句抒发感情的句子也要拖长。虚字缓读用的比古诗要多。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不能读的像古诗那样放大,但也应该有充分体现,就可以很轻易的做到朗读中所追求的高低轻重抑扬顿挫的变化,而且其中有严格的规则,不是随便乱做的。

    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依字行腔,而实质上前面所讲的规则都是读出了字音的特点,主要是从声调的方面来讲的。除了前面的规则,每个字音还有声母韵母上的许多特色都应该准确的体现。三者结合起来,也就是前面说的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做到了这一点,大概意思就已经读出来了。

    依义行调,这个要求主要是从句调来讲的。一句诗中的几个字连起来该怎样读?是有诗意决定的,是由感情决定的。这个可以自由发挥。这个要求实际上改为依情行调更为准确。

    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实质上是吟诵朗读的总要求。依字行腔相当于读正确,字字有腔,字正腔圆。依义行调,相当于读流利,该一句话必有语调。依情行调,相当于读的有感情。这里用调不够恰当,应该换一个什么字?依情行节,较好,节奏。

    徐建顺说,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感觉读出来,仿佛化身为作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跳、心痛,每一个细小的波动。确实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在朗读吟诵中,自然而然喷涌而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吟《闲居寄诸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vf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