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货们都向往的天府之国——成都,有一样地地道道的传统街边小吃,就像北京的豆汁儿,天津的煎饼果子,西安的白吉馍,郑州的胡辣汤,可以说已经彻彻底底的融入老成都的生活中了,那就是成都蛋烘糕。
蛋烘糕在以麻辣闻名于世的川菜体系中,算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除了特色的麻辣口味以外,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出了很多新潮味道。只不过蛋烘糕没有火锅那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因为其“深藏不露、踪迹难觅”的特征,往往被各大外地食客所忽略。

蛋烘糕起源于1843年(清道光廿三年)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一位师姓老汉从小孩办“姑姑筵”中得到灵感,用发酵过的面粉、鸡蛋、红糖、水搅拌调匀,在平底小锅烘煎而成。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成都基于在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商业地位,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以火车站、汽车站为中心的交通集散地,因为进出川人流量巨大,使得各类商贩的趋之若鹜。有几样成都小吃:糍粑、冰粉、凉虾、凉面、钵钵鸡(冷锅串串)、蛋烘糕因为方便携带、制作简单、口味可调、价格便宜等特征,也逐渐火了起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城市管理的进步,和食药监对食品安全的严控管制,游街串巷的小贩想要做到三证齐全实在太难,本小利薄的蛋烘糕更别提租一个固定铺面了。

老成都记忆中的蛋烘糕,喊得出名号的有:曹家巷工人村陆记蛋烘糕、玉林四巷陈记婆婆爷爷蛋烘糕、双楠陈大姐蛋烘糕、小中天街贺记蛋烘糕、金罗路老地方蛋烘糕、红星路高记兴隆蛋烘糕、城隍庙张家巷蛋烘糕、和平路彭记蛋烘糕……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几十年的老店,有很多都已经找不到了。成都哪里才能找得到好吃的蛋烘糕呢?

2019年初,随着中华老字号稻香村正式落户成都,成都稻香村文殊坊旗舰店正式开业,为成都美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成都稻香村为了让大家能够的真正重拾成都记忆、品尝成都味道,特邀在双楠做了16年的陈大姐重出江湖,入驻稻香村文殊坊店,再现蛋烘糕那些年的经典老味道!

1971年的陈大姐已经48岁了,要说她对蛋烘糕的记忆,就要追溯到她的小学时光……
成都市抚琴街南四巷坐落着陈大姐的母校——成都金琴路小学,这座兴建于1960年的小学,在1978年的时候,还是金鱼村小学。那个时候的陈大姐,上小学一年级,一天只有2分钱零花钱。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年过古稀的大爷,推着板车,摆摊卖蛋烘糕。因为当时的物资非常匮乏,鸡蛋、肉、油都是非常稀缺的。所以,当时蛋烘糕的馅料只有红糖、椒盐、麻辣大头菜、烂肉芽菜几种,而2分钱只能买到最低配的红糖或椒盐。
40年前的小学生,能吃到蛋烘糕,就足以在同学间炫耀好久…

每一个成都人天生就有一张好吃嘴,和一双自带厨艺的巧手。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大姐决定自己制作蛋烘糕,寻找那深埋在心底的童年味道。说干就干,订制炉灶、铜锅;炒川味绍子;烘煎蛋饼……经过两年的尝试,陈大姐技艺不断提升,也得到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
2002年,大家品尝过陈大姐的蛋烘糕后,都开始蹿腾陈大姐摆摊开馆子……
2003年,陈大姐在双楠租了铺子,办理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双楠陈大姐蛋烘糕正式开张了!
十三年过去了,陈大姐蛋烘糕在成都已经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了,这次受邀加盟成都稻香村文殊坊旗舰店,希望借助稻香村资深食品行业优势,不仅能够将最资深的成都味道带给大家,更能研发创新更多的新潮口味,将成都蛋烘糕发扬光大。
陈大姐蛋烘糕还原了四种传统味道:芝麻白糖、烂肉豇豆、麻辣大头菜、芽菜紹子、麻辣牛肉;创新了三种新潮味道:奶油奥利奥、蟹黄脆松、榴莲。

有人说,每次看到蛋烘糕小摊,总是会想起悦耳的下课铃、操场上的高低杠、锈迹斑斑的校门……想起放学后,捏着存了几天的零花钱,蜂拥而至。看着摊主大爷娴熟的操作,闻着铜锅烘烤食材的香味,捏着泛黄的牛皮纸焦急的等待……希望我们都能在老成都慢炖的时光里,找到街头巷尾中深藏的童年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