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虞舜在偏远地区开垦荒地,尧帝发现了他,并培养他作为接班人;傅说在建筑工地上谋生,商汤提拔重用了他,成为商汤的名相;胶鬲当时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慧眼识珠,把他举荐给纣王,成为武王推翻商纣的坚强内应,是周朝的开国功勋;管仲追随的公子夷吾在与重耳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失败,成为齐桓公的俘虏,当时的身份充其量只是一个士人,但经鲍叔牙举荐,齐桓公重用他为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孙叔敖原是一介平民,他带领当地人兴修水利,后来被楚庄王任用为相,从此楚国进入全胜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沦落为奴,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买回来,任用他为大夫,主持国政,秦国从此崛起。
孟子由此得出结论,上天要托付大任于某个人,必定首先让他遭受精神上的痛苦,使他劳累奔波,挨冻受饿,使一无所有,寸步难行,他们要做什么事,就会遭到阻扰破坏。上天通过这些来磨炼他们,使他们遇事总能心存戒惕,始终保持善的本性,补足他们缺少的才能和品质,人总是会犯错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是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只有精神上遭受困扰,谋略不能得到发挥,然后才能奋发而起;通过这样的磨炼,他的优秀品质自然会在神态上显露出来,才能发出见解深邃的声音,这样天下人就了解他了。
孟子接着又从反面说道,如果朝内没有能人贤士,没有据理力争的谏臣,对外没有敌国的威胁,这样的国家一定会灭亡。
关于“法家拂士”,孟子所谓的“法家”乃指能够法天则地的贤人君子,法是法度、方法之法,并不是后来固化的“法家”概念。作为诸子百家之一,法家的实践和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人,但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早见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的他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文。
拂士之拂,应该读作“弗”,还是读作“弼”?读“弗”,乃矫正、违逆之义,读“弼”,则是辅佐之义。我倾向于读作“弗”,朝廷中既有能臣,又有诤臣,这才更符合孟子的原意。查阅《康熙字典》等,“拂”通作“弼”的例子,只有“拂士”一条,引用的例句也只有孟子的这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因此我有理由认为,这是后世为了解释孟子的这句话,强行造出来的通假字,实属多此一举,任意妄为。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