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作者: 树深时见鹿ll | 来源:发表于2018-02-04 15:48 被阅读0次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一点想法

现在的社会太过发达,使得每个地区都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快速的生活节奏,高频率的步伐,生活在各个地区的人们都逐渐展现出一样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土地更多的只是像是一种承载工具,失去了原有的家乡的味道,只有我们与家乡,对土地发生关系时,我们才认识到土地对于我们的意义所在,才能深深的“依赖”我们脚下的土地。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一点想法

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业时代的繁荣和便捷,同时,也带来了工业文明对农业的蔑视和轻率,曾经的农村被披上了华丽丽的外表,人们的眼睛也不再总是注视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而是逐渐望向远方,土地,曾经被信奉的神灵,似乎真的逐渐被遗忘在了人们的脚下,但土地,和那些被信奉的神灵,在某一个角落,一定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被深深铭刻。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一点想法

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人们生活的模样,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社区,在村落中,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的,每户人家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一栋房子,每到闲暇之时便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聊天打牌欢度时光,不像市中心的一些小区,楼下楼下住的是谁可能都不太清楚,串门走访很多时候也都带上了些利益的味道。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ö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一点想法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离家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什么是机械的团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突破自我,融入陌生的环境,一步步走进法理社会的中心,而原生态的社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脱贫工程的逐步实施,逐渐支离破碎,现在还会有一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这一辈成为过去式时,还会有多少的原始社会存在。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过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一点想法

术业有专攻,乡下人有适合在乡下人生存的技能,城里人有适应城里生活的技能,倘若因此而嘲笑乡下人,城里人在很多时候岂不更应该被嘲笑。每个人的知识,本领,领悟都与自小生长的地域和家庭环境有关,乡下没有多少车,所以乡下人不需要学会如何开车以及如何应对开来的车辆;城里没有稻田,所以城里人不清楚如何辨别小麦的优劣。不同的环境下会滋生出不同的生活技能,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有乡下人愚钝的声音存在,是因为城里人是在乡下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着并不适用于乡下而却被城里人习以为常的一些技能,比如阅读,比如书写,甚至开车等等,这一些技能在未来也迟早会被现在的乡下人所掌握,所以说,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只有谁比谁更需要某种技能。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一点想法

到不能说动物就没有这个能力了,就像已经做过一次的小白鼠无法再用来做一次相同的实验一样,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动物也会有自己的方式去累积经验,只不过,相对于人类而言,动物没有一套标准的用来记录并传承经验的方式,而人类却可以通过文字来世代相传。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一点想法

由于在东方,没有明确清晰的家庭亲缘关系的界定,人们只有以自己为圆圈的中心,护己利;而在西方,家庭与家庭之间有着明确的界定,所有的家庭成为组成了一个圈,所有利益维护等事情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进行的。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一点想法

“爱无差等”是不现实的,它与人们活跃的内心情感相矛盾,如若真的“爱无差等”,还谈何真情,谈何孝悌,对待最好的朋友,父母和恋人的态度和对待其它所有人的态度若都是一样的,父母,恋人于我们而言的意义又是什么,全世界都是陌生人的社会过于冷淡,全世界都是亲人的社会太过理想,“爱无差等”最后只会导致真情的流缺。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一点想法

以前的家庭比较重视父系这一方面的扩大,可能是因为当时每家每户动物子女都比较多,也可能是因为长久以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而现在,随着女性地位的上升和家庭人数的逐渐减少,家庭的统计往往会算上嫁出的女儿和进来的女婿,而世代之间的亲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以前,五六代人同堂是很常见的事情,而现在最多的也几乎只能看到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的现象了。

在社会结构上,如上篇所说的,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一点想法

基于男女有别的礼教,早时由男女关系组成的家庭往往不太稳固,男女双方无法过于激烈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同性为主的家族就占了上风,当时的场景就是男人就是一个家庭的天下,而由男人组成的家族则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团体,女人留在家中生儿育女,不会过问太多的事情,只需做好自己身为女人的分内之事即可。而在现在的社会,玛丽苏的韩剧几乎被每个花季少女的追捧,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再那么的难以启齿,家庭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中心。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一点想法

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被约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有人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应该要怎么做,他们站在已经成长过的经历过的人的角度,来告诉你们一个能够最快成长的方法。

我们把乡土社会看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不过是为了方便,尤其是在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说变得慢,主要的意思自是指变动的速率,但是不同的速率也引起了变动方式上的殊异。

一点想法

因此我们不必担心乡土社会的流失,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也不可能趋同,那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被我们称之为乡土地区。

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

一点想法

因为欲望转变成了需要,社会才逐渐开始出现并进一步发展。

社会是经过人加工的群体。不仅不像其他动物群体那样依从生物的繁育机制吸收新的成员,也不像其他动物一样,每个人可以依它生物遗传的本能在群体里进行生活,在人的社会里,孩子须按社会规定的手续出生入世,生下来就得按社会规定相互对待的程式过日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待不同的对象,都得按其所处的角色,照着应有的行为模式行事。

一点想法

社会的存在并发展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但这个我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社会里的团体,而不是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用已存在的规律和经验去教导,培育正在成长中的人,可以避免他们走一定的弯路,快速跟上现在社会的步伐;而用已存在的规律和经验去教导,培育正在成长中的人,相当于把他们放到一个已经规划布局好了的世界里,画不出任何其它的色彩,如若从小便生存于一个放养的世界,成长的过程可能不会那么的顺利,但一定充满了无限可能。

科技变迁了,社会的其他制度也得相应地变迁,不然就出现社会脱节和失调。科技的进步是人为的,是人用来取得生活资源的手段,其他部门向科技适应也得出于人的努力改造已有的制度。

一点想法

在以前科技带来的变化可能没有那么的明显,而现在,科技几乎是所有变化的根源,它甚至可以带来制度的变化。

我明确地否定家庭、婚姻、亲属等生育制度是人们用来满足生物基础上性的需要的社会手段。相反,社会通过这些制度来限制人们满足生物需要的方式。

一点想法

从婚姻的角度看,若没有这一制度,从人们的生理需要出发,人们之间随意交配繁殖,人口数量,社会关系就不受控制了。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总是离不开他本人的切身经历。我从解放后所逢到的我称之为不寻常的经历,必然会反映在我其后的学术思想上,以至于立身处世的现实生活上。我如果完全把这段时间作为学术经历中的空白是不够认真的。

一点想法

只有经历的足够多,才能反应在思想的成熟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每一次的成长都是来自于生命中突然到来的一瞬间的感悟。

相关文章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2018.08.11 社科4号大厦.沈阳梦想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看完了《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中国乡土

    中国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生于斯,从他们出身的那一刻,他们的籍贯、血缘、地缘便是你...

  • 读书感悟 17行政1 张佳蓉的171321126 1886800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

  • 《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 看完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费孝通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奠基人,所作《乡土中国》则是中国社会学的入...

  • 2019.07.29 听书笔记

    《喜马讲书·乡土中国》 《喜马讲书.耶路撒冷三千年》 《喜马讲书.论美国的民主制度》 《乡土中国》研究中国乡土社会...

  • 费孝通《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如何操作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知识清单+导读设计及试题竞选 《乡土中国》阅读清单 一、整体把握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

  • 《乡土中国》读后 ①

    之前听樊登老师讲解《乡土中国》觉得甚至有趣,于是便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纸质书来看。 《乡土中国》是薄薄的一...

  •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一)

    《乡土中国》费孝通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开篇这一句,统领全文。这里的“乡土性”究竟是个什...

  • 回归乡土社会

    回归乡土社会——读《乡土社会》有感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社会学著作,浓缩了中国...

  •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bm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