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玩的教育在美国》

《玩的教育在美国》

作者: Ranrna | 来源:发表于2022-10-25 09:48 被阅读0次

    这本应该是我读黄全愈系列的第7本书。

    还是蛮有收获的。

    没想到“玩”竟然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改变。

    开篇就提到美国父母对孩子说的“have fun”不管是送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父母与孩子临别都是这句“have fun”!

    而中国父母对孩子说的多是“好好玩,别惹事”“好好玩,听老师话”……

    玩,可以协调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

    就像封面说的: 缺少玩,孩子的社会化不完善,人格不健全,思维和动作终身不协调……

    玩,是一门学问!

    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

    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模拟训练场!

    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

    玩,是孩子必须的生长维生素!

    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

    从我国减负后,学生感觉无聊,家长感觉无奈,教师感觉无措,这个“三无”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玩”的困惑: 一方面减了负,给了孩子玩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玩忧心忡忡,顾虑重重。

    最重要的是要变革人们对“玩”的偏见,要给“玩”平反昭雪,要把“玩”上升到“素质教育的摇篮”的高度来认识。

    美国大学是一般情况下第一年要求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里,以后就自由了,可以到学校附近去租房子住。当然这一点有利有弊,看孩子心智成熟程度。

    快乐人生是许许多多美国人追求的生活目标。

    中国孩子玩起来放不开,似乎总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束缚着孩子的手脚。

    而美国有一种很流行的体育活动,叫做X-games(极限运动)。

    当一个人有权利选择他自己想做的事,会产生欢愉的感觉和积极的参与精神,这很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反,若被强迫参与,或者想参与但因机会不均等而没能参与,所产生的后果会不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育。

    一个叫约瑟夫·李的律师写了一本书叫《玩和教育》谈到了玩对孩子生理发育,对孩子社会成长的作用。

    斯勃克批评了传统的严格管教的方式,提出宽容、放纵的教育方法。

    矿矿说“因为电子游戏里创造的想象世界很符合孩子的需要。在电子游戏的想象世界里,你可以随时改变你自己,还可以改变能力结构来增加你的能量,改变你的功能,可以任意决定你想面对什么样的挑战。胜利了,可以产生信心和快感;失败了,会激起你再大干一场的决心。因为,你可以有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努力。”

    在迈阿密大学的教育学院有一门课叫“休闲研究”,讲述的就是“”休闲学”。

    黄全愈博士的妻子读的第一个硕士学位就是“社会健康研究”,其中就修了伏莱辛格·瓦莱利娅博士的的“休闲学”。

    教育学家们认为从孩子的“玩”中去寻找和发现儿童教育的途径和规律。通过对孩子玩什么,怎么玩的研究,去发现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和过程。

    黄博士的弟弟也在美国,他们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出生时,黄博士给他们取的名字叫“”持之以恒”,黄持之和黄以恒都是到美国后才开始上学前班的。

    黄博士是把创造力的培养看做素质教育的核心。

    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拆闹钟?这个有趣的现象确实值得心理学家好好研究。

    《第六感觉》这部电影让人联想到很多儿童教育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相信”所能产生的力量。

    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一件最有价值的事,一件最基本的事,也可以说是一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反思我们对“玩”对“儿童游戏”的传统看法!

    与孩子在一起,会让你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真,仿佛回到了孩童的世界,让你能从成人之间的“不淳良”中得以暂时解脱。不管他们的父母是谁,孩子总是那样的淳良。

    在孩子尚未具备阅读能力时,选一些品味高的科幻作品,定期由父母读给孩子听,在孩子具备阅读能力后,定期与孩子一道阅读科幻作品。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自尊、自信形成的机制时发现: 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自尊、自信来自社会比较。

    自尊和自信,是社会交往的产品。

    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像成长中的幼苗,当然应该得到精心的保护。然而,仅仅是保护它、不去伤害它还是很不够的,重要的是去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保护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培养则是主动去使其发育、壮大。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就有了内在的自我保护能力。

    黄博士是36岁到美国,38岁开始学车,考驾驶执照。

    有时候孩子干自己的事情,家长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做的比人家的好,干脆自己动手,取而代之。

    这些做法从表面上看,你的孩子在结果上可能一时领先,但事实上,你的孩子却失掉了在过程中学习的机会,失掉了在过程中发现自我的机会。与其替孩子嗑瓜子,不如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摸索,自己体验。

    关于情感的研究,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可以说是情感与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不能分离。

    2000年6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个“今日青少年”的系列报告,该报告发现最能牵动青少年情感的第一件事是“与朋友在一起”。

    大量的研究表明: 自主游戏往往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乐趣。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能很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感。而情商低的人,往往可能会闹出一些问题来。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准。由于道德的多元化,学校一般不进行,也无法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家庭、教堂、社会的事情。

    道德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语言。但许多人却一定要给道德披上说教的外衣,让人以为道德就是说教,弄的道德很高尚,但板着面孔。

    如何在“玩”中启蒙道德?

    如何在“玩”中体现道德?

    如何在“玩”中培养道德?

    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的行为是不是都应该有目的?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费厄泼赖”的道德意识,意思是原为体育比赛和其他竞技所用的术语。指光明正大的比赛,不用不正当的手段。

    道德情感往往要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才能养成,很多情况下过分的道德说教会令人反感。

    如果能对中美孩子在运动能力的发育水平上来个比较,一定会很有意思。

    国内的一些学校很少让孩子自由的运动场上玩耍,因为有一个让他们“有恃无恐”的、任谁也无法反对的理由: 孩子在游戏中出了事,谁负责?

    把孩子装在“保险柜”里,就真的那么保险吗?孩子被整天关在室内,缺少运动的机会,他们相应的运动能力的发育自然要萎缩。

    爱护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我保护的能力,父母保护孩子,不能保护一生一世。孩子自己具备了保护自己的力,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不用太为他操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玩的教育在美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da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