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词,多到像是一种现代化非致命性黑死病。不管是人为散播,还是自发形成,反正焦虑,无时无刻不纠缠于现在人身边。一个合逻辑的解释是,每当历史走到某个阶段,那个阶段的人就会普遍焦虑,只不过以前科技不发达,大家各自闷头焦虑,谁也不知道谁的。我曾以为自己能免于焦虑,实际上我现在依然抱有如此想法,但是我的一些行为似乎印证了我的些许焦虑。
比如,我开始开1.5倍速看视频。当然这根源肯定不是焦虑,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最初开加速纯粹是为了练英语,为了那些折磨人的考试,我不得不在哪怕休息的时候坚持培养语言环境。时间一长,我感觉看完一段加速过的视频竟然能产生类似“茅塞顿开”般的快感,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十分钟便能“顿开”一次,而且你并不用真的顿开,那该有多爽啊。因此后来我考完所有试也依旧保持了这个习惯。
慢慢我发现,开加速好像会上瘾,就如同吸烟飞叶子等一切能上瘾的东西一样,看完之后的快感不断冲击我的大脑,促使我总想把速度越开越快,越快就能越爽,巴不得一秒一个连看一天。再后来,视频看多了,我对于“快”的追求逐渐将我跟需要慢的事剥离,甚至于看书我都希望不用看,有个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全书塞到我的脑袋里就好了。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行为给我带来的愉悦是难以言表的,对于我爸妈来说,看到自己的孩子能边看边听这么快的英文视频自然也是惊喜的。所以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人觉得需要慢一点,充其量就是我妈笑着嗔怪我说这么快你能听懂吗。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现在往往很多公众号在排版和小标题上下很多功夫,他们的文章里字体是不断变化的,颜色也是不断变化的,每隔几行就插入一个图片,图片下面还有一句解释。他们就像把人们的心思琢磨透了,把自己主要想表达的、重要的字句加粗换颜色,把不重要的、经不起推敲的变灰或者缩小字体,因为读者的注意力都会被集中在最显眼的那几部分。这样下来一篇上千字的文章可能只需一两分钟就能读完,但是实际上呢,读者真的是读懂了那篇文章了吗,还是他们只是被引导着读完作者想要他们读的部分,甚至最后读者还会产生一种“这篇文章这么长我却这么快就全读完理解完了,我好厉害啊”的想法。我并不是说那些公众号一定是有意这么做,但是这么做真的好使。
现在我相信我身体里好像确实潜伏着焦虑,平日里我能压制它、忽视它,可是一旦有一个释放的出口,焦虑便会从骨髓外渗到皮肤,让我体会到“茅塞顿开”的畅快。问题进行到下一个,焦虑从何而来?或者更细一点,这种对“快”的执着从何而来?我并不相信人类从出生便对“快”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否则为什么人类古代的所有娱乐活动都耗时那么长?只能说,现代人的焦虑是被后天烙上的,人们一方面为生计奔波而感到时不待我,另一方面又都认为自己应该进入“富人思维”,即自己的时间比钱重要。这种撕裂感迫使人们在得匀出时间娱乐自己或提升自己的基础上,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空余时间,唯一的办法便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尽量多的东西。是什么导致这种撕裂,请大家自己思考。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焦虑感蔓延到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我,作为一个目前吃喝不愁,只需好好学习的大学生,同样感受到了我暂时不需要感受到的焦虑,这是结果。我说不清我在焦虑什么,难道真的开了1.5倍速后,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就不玩游戏了吗?难道我囫囵吞枣看完一篇文章就真能如有所获吗?这是自欺欺人不假,那这是焦虑,还是浮躁?
道理我都懂,可是1.5倍的世界仍旧没有远离我。我的“茅塞顿开”在持续着,焦虑是条没有趟过去的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