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自我提升有很多种方法,有人说,看纪录片可以很轻松的学到知识。其实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试想,你在看完一部纪录片以后,能把纪录片告诉你的内容完整的回忆起来吗?你能把纪录片中说的东西复述一遍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你或许记住了片中几个有趣的场景,或许记住了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但是如果说想回忆起整个纪录片中到底说了什么,其实是很困难的。而如果你真把这些当做你学习知识的途径,那就错了,长此以往,你获取的不过是一堆无法串联的知识碎片。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就是人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在这个领域学习一万个小时。而真正要成为高手,光有时间还不行,如果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那恭喜你,你这只是“天真的练习”,想要进步,基本得靠做梦。要想真正的有所进步,那还得用对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一些基本原则,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最后,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以读书为例,怎么样才算是练习呢?我们大家读书有三种层次:为娱乐而读书,为信息而读书,为理解而读书。而为了理解某个我们过去不懂的东西而读书,就需要认真的去对待,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为“练习”。有一种读书方法叫做“强力研读”。
之所以称之为强力,是因为这种方式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这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需要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到脑子里去才行。说的并不难,但是这样读起书来相当的累,所以很难坚持长时间达到这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练习,还不如不练,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慢慢读,往深刻的读。
这样的书应该去读两遍,因为真正的好书,你一遍读不透,如果能读的透的书,也不值得你去强力研读。读第一遍的时候,按照正常速度去读,而第二遍,则需要专注于梳理书中的思想脉络,读一章,写一章,直至读完,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来把书重新总结一下。这样的笔记就需要包括:清晰的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产生大量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融会贯通与之前读过的书产生联系。
当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本书讲一遍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把它读透了。而当今有很多读书类的节目,讲书给你听,等你听完了,觉得自己似乎是掌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脑子里还完全不知道这书讲得是什么。
当然不是每本书都应该去强力研读,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对于读书人而已,有一个小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
看起来似乎这样做也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当你真正认真的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发现它其实并不容易。不好做的事才能确保你始终是处在“学习区”,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取得真正的提高。
为了刻意练习,我们得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把这个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可以重复的片段,然后找个好的导师或是教练,一边专注的做,一边及时的获得反馈。
定目标,排计划,这个其实都好理解,但是往往找不到好的导师或者教练,这个很重要吗?自己单独不行吗?这其实就涉及到了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反馈。
我们想去健身房锻炼,不过私教的费用太高了,我可不可以自己练?现在健身的App很多,我下个Keep,然后跟着练,不跟请教练一样吗?其实对于新手来说特别是作为新手在练习一些器械动作的时候,往往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即便我们可以掏出手机,跟着Keep的视频来练习,也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做的对不对,于是一个错误的动作经常会长期伴随着锻炼的过程,甚至一个错误的动作不只是让我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我们受伤。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有一个健身教练能够及时的纠正你的错误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总是觉得有了Keep这样的健身App,还要教练干什么,而教练带给你的,不光是教你如何去做动作,还能实时反馈你的动作,让你的每个动作都是在正确的重复。而这一点,恰恰是刻意练习中的关键要素。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跳舞总是要面对一面大镜子,因为我们可以时刻看到自己的动作对不对,而不至于练了很久才发现自己都走在一条通往错误的道路上。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教练随时指出,你就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得到进步呢?说简单一点,刻意练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创建我们内心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里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
这么说很难懂,如果说具体点,比如说“狗”,你心里立刻能反映出关于狗的一切,长什么样,叫什么声,喜欢吃什么,等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表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心理表征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说到狗,你的第一反应是哈士奇,而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泰迪。
当我们对一些事物建立合适的心理表征的时候,就可以更高效的处理他们,而不同人建立出不同的心理表征,也会产生巨大的差距。牛人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可能是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差别。牛人的心理表征是森林,不但能看到整个森林向哪个方向延伸,也能看到每一棵树、每一个蘑菇和花花草草的样子,而普通人的表征就是一棵树,一朵花。
这么说可能还不一定能明白,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某些具体领域,则会有不同的阐述方法,就拿程序员所熟悉的事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能熟练的掌握一个程序要怎么写,你能够清晰的把一段具体的业务逻辑变成代码,说到各种不同逻辑的时候,你脑子里浮现的是if...else…for…while这样的东西。而高手在听别人讲逻辑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可能就是这个是工厂模式,这个是策略模式,这个是命令模式。当我们还在谈代码怎么写的时候,别人已经开始谈设计模式了,这就是差别。
说到设计模式,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高级心理表征的形式,它把我们编程思想抽象到一个比较高阶的状态,当你的眼里只有简单的if…else…的时候,你的心理表征就非常的初级,或许这时候你更多的会自嘲式的称自己为“码农”。而当你不断的去花时间,花精力去啃透了Apache下面的各种开源项目的代码,并正确的去认识每种设计模式的具体应用场景的时候,你看问题的方式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你一边和人讨论逻辑,一边体验大脑被不断坠落的模式砸中的感觉,这时候,你就已经把这些模式内化于心。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心理表征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这些信息,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通过多年的练习,我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这时候心理表征可以用来更高效的去为我们完成任务。而刻意练习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更加有效的创建这些心理表征。那么高手们怎么做到比一般人更好的呢?这也涉及到反馈机制,他们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心理表征越有效,水平也越优异。
成为高手以后,你已经能做到不需要导师也能有效的练习,这3个F或许能帮你成为高手,这就是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
成为高手很容易吗?看完前面的内容,你似乎会觉得,照着做不就行了嘛。那是你没有真正的去做过,你就试想一下,对着钢琴,正襟危坐,把一个10秒的片段连续弹个一天的样子吧。这时候,保持刻意练习的动机就变成了不可逃避的重要问题了。
有目的的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难以坚持下去,即使你仍然在坚持练习,比如,你还是经常去健身房,或者你每个星期依然花很多时间练习弹吉他,但你难以保持专注和努力,因此,到最后你不再能推动自己前进,而且不再进步。
或许你要说,我可以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让自己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让自己坚持练习下去。但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和你的精力一样会被消耗,当你的意志力耗尽以后,你就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练习,导致了低效甚至放弃这样的事发生,最终使你的练习前功尽弃。
而真正有效的练习并不是靠你的意志力,而是需要给你需要做的这个练习赋予一个重要的意义。
你是一个程序员,你讨厌和客户沟通,但是如果你能理解到,你所做的一切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你的这种沟通是让你所做的事情更有价值的必经之路。因此,你确定了要跟客户更好的沟通,你要学习这方面的技能,而这样的目标,就是你行动的动机。你认识到了,这样的练习会让你更善于沟通,更懂得去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不断的练习,你就更有机会成为产品经理,这时候你可以把你的练习理解为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代价,你就有更大的动力去把练习做的更好一点。
另一方面,你已经花时间练习了一段时间,而且取得了可以看见的成果,这样的小成果也可以成为你继续练习的动力,而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则会成为一以贯之支持你练习的终极动力。
一个人去刻意练习,往往是痛苦的,但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处在同样位置的朋友,就拥有了一个相互支持体系。这些人理解你投入到练习中的努力,可以和你分享练习的秘诀,欣赏你取得的成绩,并且对你遇到的困难表示同情。他们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他们。
很幸运,我现在找到了这样的小群体,我们一群期待用读书和写作让自己进步的人建了个小群,大家通过写作的方式开始学习和进步,这样的共同目标也成为了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我们因此有了一个内部支持体系,大家能够理解你投入到练习中的努力,可以和你分享练习的秘诀,欣赏你取得的成绩,并且对你遇到的困难表示同情和支持。他们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他们,我们可以共同进步。
让我们开始刻意练习吧,不过你得记住“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