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城市容不下身体,小的城市安不下灵魂。
身心要踏实,哪里都可以安生作为一个学生,我便常常听到身边同龄人的抱怨:“马鞍山这座城市太小了,还不如XX市的一个区大”此类云云。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抱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想玩都没地方去,交通也不是那么便利,除了物价还可以,基本没有其他的优点了。
物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有关的。有在一线城市的同学说“这里的物价真是高得吓人,一杯普普通通的果汁就要十几块。”我们还只是学生啊,无法承受的还只是是一二十的物价差距,便已觉得自己无论怎样省吃俭用到月底还是要吃一段时间的土。这样一对比,小城市多好呀,至少物价是令人舒服的,偶尔奢侈地出去吃顿大餐,一个月还是能剩下不少钱。
羡慕那些志愿填在了大城市的同学,他们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周末去个博物馆、海洋馆、去所在城市的某知名景点,地铁直达、公交直达,他们出去玩,真的跟玩似的。他们的视野比我们更早开阔,见的事物多,见的人多,去的地方多,灵魂自然就更加丰盛。相比之下,在小的城市,每天几点一线的生活,好不容易赶上个节假日想出去玩策划半天,出远门规划路线,想想还是最终作罢。长期呆在这样的一个小地方,你会以为你看到的就是全世界,你会以为世界在你眼前。还只是学生,对于地域的差异我们的感受就已如此深刻。
身心要踏实,哪里都可以安生“大的城市安不下身体,小的城市安不下灵魂”,是我在形势导论课上老师放的“开讲啦”里面听到的,这句话从小撒嘴里出来的时候,我放下正在奋笔疾书完成的高数作业,它让我只觉“相见恨晚”。这句话来自于当下年轻人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抱怨,像十九大之前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要求”。这世间的事啊,哪有那么容易两全的。
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北上广的梦?那是因为这里充满机遇和希望,每个人都想在变化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前看到“北漂”这个词,只觉有趣,却无法理解为何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前仆后继地奔向北京,那个人人向往的城市。他们宁愿待在北京郊区狭小的出租房里,每天挤着公交地铁,将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火热的心隐匿于人流之中,也不愿接受在家乡小城父母安排好舒适的工作和房子。如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夜以继日的工作、生活,为生计,也为梦想。他们不敢去想象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屋是怎样的快感,甚至只想在几环开外有一个自己的小家。这些大城市容不下他们的身体,这些大城市显得那么拥挤,看着连一只小蚂蚁也容不下。
身心要踏实,哪里都可以安生以前和朋友讨论,抛却现实因素,将来要去哪座城市学习和生活,朋友说,她想去苏州这类有包容性的地方,不大不小,生活刚刚好。上海这样的城市是很没有包容性的,你别看它表面像个和善的老奶奶敞开双臂容纳每一名外来务工人员,那是你没有见过外滩高级写字楼里的金碧辉煌和静安区破旧弄堂里关不紧的水龙头形成的鲜明对比,那是你没有见过早晚高峰时人流涌动被挤得空气都无法流淌的轨道交通。她没有包容性,纵使暂且不想去买一套房子有自己的安生立命之所,甚至一个短暂的歇脚处也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寻得。你看,地铁上都找不到一个座位可以坐下,它果真容不下你的身体,你瘦也容不下。
真的是这样吗?可是我又知道,菜市场卖鱼的老大爷租住在一个狭小弄堂里,每天早上定点去报亭买一份早报,在做买卖的闲暇之时戴着老花眼镜细细研读,像极了三岁时盯着黄鹂鸟看的孩子;小城的孩子相约周末出游,在日复一日重复的精致里寻得新的事物,并为之欣喜尖叫。其实啊,身心踏实,哪里都能安生。
大城小城,除却经济的发达程度,没什么别的差异。城中人的生活方式,其实还是取决于城中人本身。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先生为《围城》写的后记中有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双方彼此羡慕,我羡慕你的精致丰盛,你羡慕我的简约小巧,像是相互暗恋的少年,彼此不言不语有彼此欣赏,愿意靠近,也不愿意。
身心要踏实,哪里都可以安生也许,在某个阶段,我们的梦想还会继续,但物质基础才是精神建筑的基石,没有生存的基础,我们不会有资格谈梦想。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向往大城市的辉煌,却没有能力在大城市立足。那些昂首挺胸的人谁知道他们背后跪过多少次,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矫情也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
当然,大城市容不下所有的身体,小城市也容不下所有的灵魂,或各安天命,或各自努力,终究是会有一片容身之地配得上你所有的付出。不过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我们都是城中之人,也都是城外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