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SIGMOD-Rethinking Logging, C

2020SIGMOD-Rethinking Logging, C

作者: Caucher | 来源:发表于2021-05-08 00:31 被阅读0次

    标题:重新思考高性能存储引擎中的日志、检查点、恢复。

    ABSTRACT

    背景

    按近几十年的行业标准,ARIES是数据库日志和恢复系统的标准,其能提供一些重要支持,如:

    • 任意负载;
    • 模糊检查点;
    • 透明索引恢复。

    现代轻量级建立在SSD闪存上的存储引擎,性能接近于内存,但是还因为速度原因不支持ARIES,内存里写日志也不可能。

    解决方案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日志和恢复解决方案,能够支持:

    • 递增地、模糊地检查点; => 保证有界的恢复时间
    • 索引恢复;
    • 外存负载;
    • 低延迟事务提交。
      在性能上:
    • 逐线程的日志提交和最小化的同步,使得在多核的扩展性上几乎是线性的。
    • 对于内存负载,和内存相关方案性能接近(本文方案支持的功能更多);
    • 对于外存负载,对于支持ARIES的方案,性能提升2倍。

    1 INTRODUCTION

    • 基于磁盘的存储引擎:ARIES风格的WAL一直是设计标准,持久性和恢复也是关键特征,但是恢复的设计实现会影响DB的整体性能。据研究显示,Shore存储引擎50%的时间都花在了buffer管理和日志上。而且可扩展性差,难以利用多核,尤其是中心化的日志组件。
    • 基于内存的存储引擎:一般不全部实现ARIES,只实现一个轻量级的日志;在内存中存储数据,不需要buffer管理;实现更加简单高效。但是恢复做的不好,一般对于数据量大于内存的就没法恢复了。
    • 基于SSD的存储引擎:随机读写快,提供块级别访问,已经有大量优化专门针对SSD,例如pointer swizzling, scalable optimistic synchronization等,LeanStore就实现了这些优化,同时还提供透明的buffer管理。
    • 基于NVM的存储引擎:介质太贵,但是写入快,一般只用于WAL。
    • 本文方案:主要做日志和恢复,可以在高性能存储引擎中使用,基于一个NVM logging schema扩展而来,补充了:
      • 一个连续检查点算法;
      • 页预取策略;
      • cross-log 提交协议。
        并把这些都实现在了LeanStore上。具有如下优良性能:
      • CPU负载低;
      • 可多核扩展;
      • 平衡了I/O负载和恢复时间;
      • 利用了现代硬件:NVM用于低延迟提交;SSD用于数据量大于内存时的恢复。

    2 BACKGROUND

    2.1 ARIES

    ARIES是日志和恢复的标准。ARIES一个基础就是“物理和逻辑结合的日志记录”。按照页面级别进行日志记录(每条日志附带一个page id),但是也支持页面内的修改。

    • 页面级别的日志记录允许以页面为级别并行恢复;
    • 对页面内修改的日志记录允许即使是未提交的页面修改,也可以先写入磁盘页(就地更新),因为崩溃时根据WAL做undo就可以撤销修改;

    这个基础带来两点好处:

    1. 允许模糊检查点;
    2. 有能力用日志记录和恢复所有以页为基础的数据结构:索引可以直接恢复,无需逐步执行恢复。

    2.2 In-memory Database Systems

    内存数据库中,value-logging的方案和本文设计相似。
    value log不包含page id,只包含:

    1. 逻辑tuple id
    2. 单调递增的事务id
    3. 修改过的tuple内容。

    value-logging使得指向同一页的不同log之间没有依赖了,在“物理与逻辑结合的日志”中,这是一个额外的同步过程。
    之前提到,中心化的日志记录过程是一个瓶颈。value-logging的方案是分布式logging,每个transaction被分配到一个log buffer,多核就有多个log buffer,每个log buffer都有自己的log file,互相之间不需要同步。持久性基于一个群体提交协议和一个epoch的概念。恢复时,会找到所有log files里最大的epoch,然后各个log file并行恢复即可。
    缺点在于:

    1. 不支持索引恢复;
    2. 要求数据集常驻内存;
    3. 缺少递增的checkpoint。

    2.3 Checkpoints

    目前缺少一个高性能的脏页驱逐方案。

    2.4 Scalable Logging

    从集中式log到分布式log可以提升scalability,但至少有两点问题:

    1. 不同的log之间有因果依赖,commit一个log,要把其依赖的log先flush;
    2. 没有统一递增的LSN。

    对于因果依赖的问题,可以基于Lamport时间戳的思路解决,把事务和页都看作分布式系统的进程,日志记录看做是需要定序的事件(分配GSN)。
    对于持久性问题,一个事务提交,首先在本log buffer进行提交,然后等待一个群组提交队列,让其它log buffer把GSN更小的log都提交,队列里的提交完之后,这个事务算提交完成。
    这也是本文算法的基础之一。

    3 LOW-LATENCY LOGGING AND ROBUST CHECKPOINTING WITH BOUNDED RECOVERY

    3.1 Two-Stage Distributed Logging

    多线程的logging worker,每个worker负责一部分事务日志。不同的事务可以对同一页进行操作,即同一页的不同事务,可能会在不同worker手上,因此在不同日志中。日志分成三阶段:

    1. 第一阶段在NVM里,log被批量组织成chunk,有一个环形链表,分成三个区域,current chunk负责接收写进来的日志(append),写满了进full chunk,full chunk会被WAL writer线程写入SSD,写完了的chunk进入到free chunks,free chunks会被挑选称为current chunk。
    2. 第二阶段在SSD里,由WAL writer线程写入;
    3. 第三阶段在HDD里,对所有logging worker的日志进行归档。归档意味着数据已经持久化,这些日志甚至可以删除了。


      image.png

      性能分析:NVM写入特别快,因此事务提交特别迅速,就跟写内存一样。不需要group commit。SSD带宽足够应对当今最快的事务系统。

    • 备选方案:把第一阶段直接放进内存里,持久性通过把log chunk刷入SSD来完成。基于RFA的群组提交,会使得速度也很快。

    3.2 Low-Latency Commit Through RFA

    上一节我们讲到的是刷log的一个物理过程,这节讲更上层的,决定哪些log要被刷,能否延迟被刷,针对的是单个事务的提交peak时延不会过长。
    因为用到的是分布式logging技术,所以必须要用到GSN来追踪一些log依赖。而由于log之间这些依赖,分布式logging技术中的群组提交(group commit)会严重削弱scalability。还有一个乐观群组提交的方案,事务只刷自己的日志,然后放到队列里去,一个群组提交线程会在队里选一个最小的GSN,让以这个GSN为最后日志的事务可以进行提交。然而延迟仍然较高。
    接下来介绍RFA。RFA的Observation是GSN的设计虽然充分,但是有些过度,有些没什么关系的log也会被GSN赋予前后关系,而事实上并没有数据依赖。换句话说,Lamport时间戳实际上是一个偏序关系,很多事件(log record)是无法比较先后关系的(并行的),而GSN做成了全序的,强行赋予了一些先后关系,RFA的设计就是要去除这些不必要的先后关系,减少群组提交的次数。
    具体来说,RFA补充了三个信息:

    • 对于每个页,记录L_{last},指向最近修改该页的日志文件,注意到每个log worker写入一个日志文件,每个transation被分配给一个worker,因此一个日志文件同时只能被一个transaction提交。
    • 当一个事务开始的时候,要确定GSN_{flushed},使得在GSN_{flushed}之前的所有log都应该刷完,以此解决掉数据依赖。
    • 每个事务都有一个needsRemoteFlush标记,初始化为False。

    执行时,每当一个事务访问一个页,会看这个页的GSN是否小于GSN_{flushed},是的话,就可以正常执行,因为之前的修改已经刷到了磁盘。
    否则的话,查看L_{last}是否是当前事务提交的日志文件,是的话也可以继续执行,因为最近一次修改是当前事务。
    这二者都不满足的话,就标记needsRemoteFlush为True,执行群组提交。
    RFA和群组提交是正交的,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组合用。

    3.3 Challenges of Checkpointing

    现代内存数据库做checkpoint基本接近copy全量数据集然后持久化,空间占用大,对前台影响也大,速度很慢,恢复时间也慢。
    本文采用的方案是基于页的checkpoint。基于页的方案有一个重要的trade-off,就是checkpoint的频率问题:

    • checkpoint太快,I/O负载太高,写放大比例也高;
    • checkpoint太慢,log size太大,空间上不好控制;脏页太多,内存紧张;

    除了这个trade-off,checkpoint时脏页的选择也很tricky,比如对于一些hot page,不应该首先被flush;类似的规则应该还有很多。
    近来的研究没有对页级别的checkpoint深入下去,主要的研究力都在record粒度上了。
    一个好的例子还是PostgresSQL,写脏页由两个进程来完成,一个checkpointer,一个background writer。checkpointer定时或者log满的时候会被触发,将内存池的所有脏页刷下去(direct checkpoint)。
    为了不至于peak memory usage太高,background writer会按配置信息定时刷一些脏页以均衡I/O。这个实际上没法自适应地检测负载,把问题推给DBA来解决了。

    3.4 Continuous Checkpointing

    checkpoint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恢复时间,限制WAL大小,那么会很自然地联系到把checkpoint策略和WAL中写入日志的数量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想限制WAL<=20GB,那么在WAL超过20GB之后,我们会扫描一次buffer pool,把最老的那部分日志对应的脏页写回,checkpoint向前推进,工作结束。
    问题在于,我们不想每次扫描偌大的一个buffer pool,就为了写回少量脏页和几MB日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连续检查点的方案。
    算法将buffer pool逻辑上分成S份,每次需要checkpoint了(称为checkpoint increment),就以round rubin的方式选择一份,写回其中的所有脏页,然后尽可能前移checkpoint。什么时候触发checkpoint increment呢?WAL大小到达限制大小的1/S了,就执行一次。
    算法如下图:

    image.png
    我们为buffer pool按S个shard建一张表,每个shard有一个entry表示1个GSN,每个GSN代表在该shard内部,<=GSN的log record已经全部被持久化。那么精确的checkpoint就是整张表中最小的entry值了。
    每次checkpoint increment时,我们询问log producer:“现在GSN到多少了?”,因为线程触发启动有一定时延,所以会比触发increment的那条log record的GSN略大一些。然后这个GSN就作为表中本次刷脏页shard的GSN。shard选择是Round rubin的。
    每一次incremen都可能导致整张表最小的entry值增加,所以每次都算一下这个GSN_{min},然后在看下当前活跃的事务,最小的GSN是多少,和GSN_{min}取较小值,这个值就是一个精确checkpoint,这个checkpoint以前的日志就可以archive去了。
    下图是个例子:
    image.png
    性能分析:连续检查点在过快和过慢的时间频率上做了折中,按照日志量,均匀的进行脏页刷写,使得性能更加平稳。然而shards数量仍然是个参数,shards较大checkpoint increment频率更高,性能更加平稳,但是I/O代价也会更高,仍需谨慎选择。

    3.5 Page Provisioning

    除了checkpoint以外,写脏页还有可能发生在页面替换时,被驱逐的页正好是脏页,则要进行写回。本节我们讲本文的,也是LeanStore的buffer pool策略。核心架构如下图:


    image.png

    buffer pool分成三个区:

    • 热区:可以直接由指针来进行访问,swizzlzing,保存最近访问的页,通过worker thread访问磁盘页面/冷区页面,或者新写一个页面向热区调入页面;
    • 冷区:由一个FIFO队列构成,由哈希表实现,需要由page id查表访问;
    • 空闲区:空闲页面无内容,需要页面替换时,首先从空闲区挑选空闲页面作为替换对象。

    为了保证吞吐量,我们不让执行事务的worker线程做其它事情,这主要是由空闲区来保证的,当Worker需要空闲页面槽位时,直接从空闲区去取即可,无需考虑任何替换驱逐策略。
    buffer pool的管理仍然需要一个page provider线程来执行,它们主要做三件事:

    1. 从热区unswizzle到冷区FIFO队列队尾;
    2. 驱逐冷区队首到空闲区;
    3. 对于被驱逐的脏页,则要首先写回磁盘,才能进入空闲区。

    一般的脏页写回线程(比如PostgresSQL),只会关注第三点。
    而LeanStore page provider工作就相当忙碌了,负责整个buffer pool的scala均衡,当发生偏斜时,worker thread就会把它唤醒,重新做均衡。
    均衡会做很多轮,直到冷区和空闲区大小达到标准。每一轮,page provider会从热区unswizzle固定数量的页面到冷区队尾(1),然后将冷区队首的页面出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干净页面,进入干净缓存区,待缓冲区满,则转入空闲区(2);另一部分是脏页,被标记为“写回”,被放入写回缓冲区。写回缓冲区的页面仍然可以访问、修改,也可以被swizzle回热区。待缓冲区满,统一写回磁盘。写回之后,这些页面里的干净页面会被放入空闲区,此时又被写成脏页的又被转回热区。

    BTW,作者这里解释了为什么只用一个线程,而不是三个线程做三种事,主要是三件事密切相关,互相依赖,多线程反而可能导致不均衡。

    3.6 Transaction Abort

    这里讲到的是steal策略。一般来说,作为RDBMS中的写提交时,首先写WAL buffer,然后读取页面,内存里写成脏页,事务提交时将WAL buffer持久化,之后某个时刻再将数据写回。然而像LeanStore和前面几节讲到的连续检查点机制,写回脏页,根本没有考虑到事务是否已经提交,意味着很多没提交的事务的脏页也被写回了,这就称之为steal策略。
    但是事务如果没提交,反而abort了怎么办呢?那就在写操作之前除了log再写一个undo log即可,abort时反向执行该事务的undo log,即可复原状态。
    这就是本文算法采取的策略。
    写,无非是插入、修改、删除,对于这三种情况,undo log分别是如下信息:

    1. 插入:无需undo log,信息都在命令语句里;
    2. 删除:记录原数据,但是不常见;
    3. 修改:记录原数据和新数据的修改属性即可。

    性能分析:由于正在执行的事务的日志通常都在NVM里,而且同一事务都在一个日志文件里,所以执行会非常快。
    方案对比:steal策略可以执行大事务(超过内存大小),而且对于checkpoint, page provider都不必考虑事务是否写入的问题;普通策略则不必写undo log,空间更节省(不过作者实验分析只有20%左右大小的undo log)。

    3.7 Recovery

    恢复通常和buffer pool size的比例挂钩,如果buffer pool size很大,那么恢复的时间也不可小觑。和ARIES类似,有三个阶段,日志分析,redo和undo。如下图展示前两个阶段,整个过程可以并行完成。


    image.png
    • 第一阶段:每个log partition读取在SSD和NVM中的日志文件,分成redo和undo两个区,每个区维护一个哈希表,key为page id,value为具体的log。
    • 第二阶段:每个线程被分配一个page id的range,从前一阶段的Redo区取相应的log,按照page归档日志,最后逐页去执行,写成脏页。这个过程当然也包含那些abort的事务的redo log。(编者注:对于那些已经持久化过的log,应该要么记录了前后变化来判断是否已经持久化,要么直接有一个flag标识是否已经持久化)。
    • 第三阶段:类似第二阶段,去反向执行undo log。

    4 EVALUATION

    系统没有完全实现事务隔离性,系统仅基于read uncommited来实验。
    单机24核48线程,192GB内存,768GB NVM,基于LeanStore来实现。
    实验的目的就是测试不同的logging和checkpointing技术在高性能存储引擎上的表现,为保证单一变量,所有实验对象都被单独在LeanStore上实现了一次(编者:瑞思拜)。
    ARIES, Aether是集中式的日志系统,
    SiloR是纯内存的。

    4.1 Scalability

    扩展性在24核前基本呈亚线性,在24核后就不太行了。但是SiloR扩展性一直很强。作者追踪其原因,发现是NVM多线程写导致的过饱和。
    RFA总归还是难以避免远程flush的,因此比完全乐观的group commit稍差一些。


    image.png

    下面表格,比较了在不同个数的Warehouse下,远程flush率,可以看到,事务越独立,远程flush越少。


    image.png

    4.2 Log Volume and Checkpointing

    1. a表示由于continuous Checkpoint技术,本文算法的日志总量是稳定的。而SiloR就不是了。
    2. c曲线表示SoliR会在checkpoint突发写入全部数据,而本文算法较均衡。
    3. d曲线表示SoliR数据集大小一旦超过内存,无法继续支持服务;而相反,e表示本文系统的page provider进程启动,开始置换页;f表示前台服务没有受到可见影响。
    4. h曲线表示在基于磁盘的日志系统里,本文的设计比吞吐量STOA好2倍。


      image.png

    4.3 Dissecting the Features

    通过逐步加功能,看看吞吐量减少了多少,要执行的指令增加了多少(复杂度)。


    image.png

    4.4 RFA and Contention

    在不同数据倾斜程度下的吞吐量和Remote flush比例。


    image.png

    4.5 Transaction Latencies

    平均事务提交时延比较。


    image.png

    4.7 System Comparison

    最后是和WiredTiger(MongoDB存储引擎)进行对比,是否有checkpoint/logging对WiredTiger影响还是比较大,但是对我们系统的设计影响就比较平滑。由于WiredTiger是单核,教科书式的ARIES实现,所以吞吐量较低。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SIGMOD-Rethinking Logging, C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gd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