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年感觉在道家、佛家打转一样,最近回归最代表中国的儒家,看完传习录,又看了论语。先谈谈自己总体的感受吧。
首先是看了孔子的生平和简介,我对孔夫子的印象完全颠倒了,以前以为他应该就像我小学时候那个老爷爷样子的老师,瘦弱文邹邹的。
可是真实的孔子的父亲是将军,他也遗传了父亲的体格,起码186以上,面阔体格健壮,会射箭,爱听音乐,因为三岁丧父,17岁丧母,什么活都干过,这都是小儿科,最重要的是书读了无数。
看完整部论语,孔子给我的印象是很活泼、灵活的一个人。他的学问也不是教条僵死的,他从来不把人驾到高高的道德标杆上,高尚伟大的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他收学生要学费的,十条干肉,没有学费不教。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懂生存之道的人,一个老师把自己像蜡烛一样燃烧尽了有什么好处?放在学生角度,如果想学知识,连十条干肉都不愿意努力赚出来给老师又有什么诚心呢。老师喝西北风会饿死的。
他说,有道之君在位就努力辅佐,无道昏君在位就隐藏起来,不要头脑简单向前冲。撞了南墙也不反悔的人,他是不会跟这样的人一起共事的。要懂得审时度势,时刻谨慎、有谋略的把事情做成才是他想一起共事的人。
他对学生提出的相同的问题,会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答案,真正点播出学生所欠缺的。这和现在连语文都有标准答案是完全相反的。语文没有人可以得满分,如果有老师给满分那这个老师真的水平一般。
孔子还说自己从来只转述而不是创作,现在我们觉得创新、原创多么重要,其实不是,很多事很多原理古人都探索过,我们所称为原创的东西也不过是突破了大多数人的固定思维,显得新而已。
天下没有什么新鲜事。翻来覆去都在重新咀嚼一样的东西换一种说法。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什么的不都是走着走着此路走不通再回去翻翻老祖宗怎么说的。突然就发现有路了。
孔子还是一个活在当下,不计过去,不期将来的人。他在老年时候说他每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是西方新发明的一个词叫心流状态嘛。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是说各种礼节的,我是不太赞同的,读这一段时候想起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前以为是读一半的论语就可以治天下的意思。如今好像是说从论语里挑出适合的那半部分就能治理好天下。这两种理解可完全不一样。
第二种首先要全部消化,其次当下情况下该用哪一部分好。这是需要抉择,不是那么简单的。
最后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心念所起,最初发端才是仁所在的地方。佛家说一念生,一念灭。总觉得好像都在说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