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创谁的新
我经常与一线老师开展小规模教学沙龙。有一次,一位工作第三年的小学语文老师说,午间她常一边带孩子们到校园各处走走、看看,一边引导他们进行情境说话。另一位老师接茬道:“李吉林老师几十年前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这样做,少了一点新意,没多少创新……”
教育自要创新,教学方法也须与时俱进,泥于旧法不思变革,这首先有可能在见惯了外界不断刷新、跃迁的学生那里过不了关,并有可能面临出局的窘境。但变中有不变,新里含恒态,“10 后”“00 后”与“90后”“80后”,以及更早乃至古代的儿童都有一些心智常量。譬如,都乐意也善于在生动鲜活、怡心冶性的情境下、语境中学习,这往往能化解抽象符号与真实生活之间的断层及其给儿童带来的不便,进而使他们实现优质的习得。这时,倘若置传统而成熟的方法于不顾,执意鼓捣出所谓“创新”的做法,反而有可能扭曲学生本真的学习心向,挫伤他们爱学的天性。
创新要创谁的新?毫无疑问,是儿童的而不是成人(行为)的新,后者必须服从、服务于前者,如此关系不能混淆,要不然就是对儿童立场的怠慢乃至悖反。朱永新先生在谈到“缔造完美教室”中教室命名问题时说:“如果当个性与贴切性有了冲突的时候,宁选贴切,不选个性,哪怕与其他教室有所重复也行。毕竟对孩子们而言,它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所谓“贴切”,指贴近儿童喜好,切合他们的所需;贴切性就是“童性”,贴切的行为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