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掌声雷动的“自我介绍”给我的四点启示

掌声雷动的“自我介绍”给我的四点启示

作者: 天生双眼皮1 | 来源:发表于2019-04-23 18:00 被阅读0次

    逻辑思维CEO脱不花去上了一个学习班,其中有一个做自我介绍的环节,每人一分钟。

    自我介绍吗?大家都会,无非就是姓名、职业、会做什么等等。在无数场合,做过无数次自我介绍了,按照老路子来就行了。

    但,就是有人不按常理出牌。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他说,我研究了你们每一个人,谁,你在哪个城市的时候,我也在那个城市;谁,你在干什么的时候,我就在你隔壁那个楼;谁,我们共同认识谁……

    最后说到脱不花的时候,他说,我不认识你,但我是得到APP的重度用户,我还推荐给了很多人。

    这么一轮介绍下来,一分钟,底下是掌声雷动,成为当天最好的自我介绍。

    这件事给我几点启发:

    第一, 习惯的事情,避免自动完成。

    一旦我们对所做事情进入了自动完成状态,就意味着,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就像自我介绍,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数场合,做过无数次自我介绍。

    上学的时候,新到一个班里,大家要互相认识,先自我介绍,姓名、年龄、籍贯、兴趣爱好等。上班的时候,新到一个部门,和同事相互认识,要自我介绍。参加团体聚会,要自我介绍。

    总之,人多的场合,大家要相互认识,就要做自我介绍。做过多次之后,基本上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套路,无非就是姓名、年龄、籍贯、职业、爱好特长等等。

    大多数人不再为自我介绍做准备,按照以前的习惯来做就好了。这样,自我介绍,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状态。

    再比如开车,一开始上路的时候,你会刻意的去想,怎么起步,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如何停车。你会非常有意识的去思考、并按部就班地执行这些要领。

    但随着开车技术的熟练,习惯的逐渐形成,你越来越无意识的做这些事情,甚至有时候,急刹车完成后,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自我介绍,进入自动完成状态,就不再对它进行深入思考:不再想怎么样介绍才能更新颖、更引人注意,不再想我是不是以另外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介绍让大家眼前一亮。相比上一次,我这次没有丝毫进步,只是以前的重复。

    当我们开车从家到公司之后,连自己都回忆不起是怎么开过来的时候,开车就进入到自动完成状态。你在开车的时候,没有思考,没再想着提升开车技术,所以进步也就停止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工作安排、客户沟通、还是例行日常,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局限,把事情做的更好,下次比这次更好一点。随着经验的积累,熟练程度的增加,工作越来越趋于自动完成,很少再想精进工作。

    但是优秀的人却非常刻意避免进入自动完成状态,不断要求进步。当他能把一项工作做到60分的时候,下次,再重复做时,他会不断学习、思考,想方设法,把工作向70、80、90分推进。每次都比上次更精进一点。

    第二,  我们天生用“内在视角”看问题

    自我介绍,大家的预期都是说我怎么样。大家虽然在听,但不会在大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有人在介绍自己之前,先提到了你,你会不会感到意外?你会不会特别留意他后面的话?你会不会对他印象深刻?

    一定会。

    因为,我们天生就对自己感兴趣。在每个人的心里面,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我虽然关心你说了什么,但更关心的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们进化出的“内在视角”。天生遇到所有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关心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人和别人聊天,聊着聊着,总是转到自己家的事情上,说到孩子,就是我家孩子怎样?说到男人,就是我老公怎样?说到房子,就是我家房子怎样?总之,三句话之后,就拐弯到她家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丽丽说你……,后面他故意停顿不说,你是不是很着急,非常迫切的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说你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丽丽说她……,你可能也想知道下文,但肯定没有前者迫切。

    我们常常用来怼人的一句话:你说的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潜台词就是:我凭什么要关心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还管不过来呢?

    这就是“内在视角”在作怪吧。

    所以,如果你想在一个陌生人那儿有个好印象,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美化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和对方有关的网络里面。

    我和你在一个城市;我和你是老乡;我们是同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是你产品的重度用户。

    你成功引起别人注意的一大方法就是和别人创建联系。

    第三,  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处理自己的事情,“内在视角”是没有问题的。我想每天早起,我要严格自律争取每天写一篇文章。

    如果你想要别人达到你的目的,你就应该从对方真正关心和在意的事情出发,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直,我都认为老公的思辨能力很好,经常看小说,文笔也可以,又有一定的空闲时间,非常适合写文章,所以就经常劝他。

    “你看你思考问题深刻、独到、精辟,又经常看小说,你就写写文章呗。”

    “你肯定能写的很好的,你就试试吧。”“你为什么就不想写呢?”

    无论我怎么劝说,他就是无动于衷。甚至有一次,我强迫他跟我一起听写作课,他不惜跟我翻脸,说:“我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他身上。”

    但,今年回来,他经济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向外“开源”,寻找挣钱的路子。

    恰巧,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他是怎么靠副业写作挣钱的,每个月一总结,有详细的营收数据。

    就是这篇文章,成功的打动了他。现在,文章练的特起劲,写作再也不是和他不相干的事情。

    所以,把自己想让对方做的事情,关联到了对方真正在意的事情上,你就达到目的了。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不能一味的表达你想表达的。因为人天生都是“内在视角”,所以正常逻辑是,你表达的是你自己的想法。但是读者并不在意你想要表达什么,读者最在意的是你如何帮他表达。

    读者并没有义务必须要读你的文章。如果你想吸引读者,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读者真正想要你帮他表达什么。

    第四,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做超乎寻常的准备,就会得到超乎寻常的成绩。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哪个表演者在台上的精彩表演,没有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哪一次的好成绩,不意味着刻苦的付出?

    我家孩子所在的跳绳队,最近参加北京市的“花样跳绳”比赛,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只有这些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才明白她们为跳绳付出了多少。每周三次的高强度训练,坚持了一年半。每次练完,身上是湿透的,腿是软的,回家上楼的时候,都是靠在电梯上,头都不想直起来。连老师都非常感动,孩子的艰苦付出,终于有了好的回报。

    李宗盛为什么能成为乐坛常青树?无他,只是持续的创作,持续的写出好的作品。

    为什么人家的“自我介绍”能赢得所有人的心呢?因为他为这次介绍做了超乎寻常的准备,他花心思、花时间研究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把自己放到和对方有关的网络中,成功俘获了别人的注意力,达到了让每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目的。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人生就像自助餐,你不主动拿菜,就什么也吃不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掌声雷动的“自我介绍”给我的四点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jb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