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作者: 满园牵牛花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23:57 被阅读0次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灯芯越拨越亮,道理越辩越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理经得起辩论,而且辩论有助于把多方意见有机结合,获得正确认识。不过这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辩论的问题要有可辩之处,而不是无意义的争论。

    孔子、庄子都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遇到了无意义的争论,会怎么做呢?两个小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子贡问时的故事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孔子的一个学生与一个人发生了争执,争论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学生自然说是四季,而对方非咬住说是三季。并且说谁错了谁就给对方磕头。这个时候他们正好遇到了孔子,孔子说是三季。于是孔子的学生只好磕了三个头。回到家中学生依然不解,问孔子为何是三季。

    孔子答曰:是人都知道是四季,而他一身绿色,其实是个蚱蜢。蚱蜢怎么会有冬季呢?既是活不过冬季,自然只有三季。你又何必跟他计较呢?吃点亏又何妨?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三季人,和他们争论这样但问题三天三夜都不够,何必总是要争得面红耳赤呢?

    这个典故就是“三季人”的由来,“三季人”现在常用来指代无知之人。

    朝三暮四的故事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庄子·齐物论》里有个故事,有个养猕猴的人分橡子给猕猴,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愤怒。他又说:“那么早上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其实两种分法本质是一样的,但猕猴的喜怒却因而不同,其实只不过是后一种方法顺应了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由来,“朝三暮四”现在常用来指代反复无常的行为或人。

    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在我看来,争辩的本质是追求他人认同感的一种手段。如果争辩双方最终能达成共同理解或一方臣服的,则争辩结束,皆大欢喜,而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往往就会闹的不可开交或不欢而散。

    不过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并非所有的争辩都是有意义的。

    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和人之间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着很大的鸿沟,我们可以尽力去相互理解,但却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完全无法理解你的人,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顺其心意,编个善意的“谎言”赶紧走人,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掉;或者手段再高明一点,像庄子那样,投其所好,同一件事换个说法,既解决了争辩又毫发无损。

    不论是“三季人”还是“朝三暮四”,都体现了先贤们不计较得失的心态和退让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齐帆齐商学院22年度营 第56篇 1222字,累计81619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避免无意义的争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lo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