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买了弘丹老师的线上课,试着写了一篇听书稿,原书是《对财富说是》。写完了之后,只找到有书的投稿邮箱,结果石沉大海。
一是没有投稿渠道,二是不会写听书稿,三是没有老师给我反馈意见,所以我就报了11月份弘丹老师的第7期听书稿训练营。
结果由于自己的毛躁,没有好好看书,也没有认真思考点评老师的建议,思维导图被枪毙了。
但是加入了优秀作者群,获得了再次领书写稿的机会。
11月中旬,我开始了新精英的公益咨询师特训营,精力上顾不过来,我把领的书《跨越鸿沟》也让出来了。后来回想起来,肠子都悔青了。因为我再也没有得到领书写稿的机会了。
直到今年2月份,我加入第8期听书稿训练营,才有机会好好写《转行》的听书稿。
现在思维导图过稿,已经写完全稿,我强烈推动自己写复盘,因为我体会到了“摩擦”的感受。
【目标】:过稿
【过程叙述】:
我上次是卡在思维导图上,这一次我非常重视思维导图。春节期间,我就学习琢磨樊登老师讲书的思维导图,然后对照训练营里导师们课程,消化要点。
光是思维导图我修改了7遍,直到交了定稿,我还在修改。
【结果评价】:
我的思维导图终于通过平台的审核了。
全稿在点评老师那一关,直接通过,已经交平台审核中。
【分析原因】:
第一,是认真,戒骄戒躁。
第二,是决心,排除万难。
第三,是方法,寻求反馈。
【其中的收获】:
关于收获,我想从写全稿的经历中总结。
好的部分——
选书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领域,我很庆幸这次的书单中有《转行》这本书。因为我有这本书,在疫情期间网购书真的不靠谱,而且是与我的专业相关的书,现在看完了,它对我个人得影响很大。
我找到了拆解书籍的好方法:
第一遍阅读走马观花的看一遍,搞清楚一本书的主题,已经每一章节主旨就行。
第二遍阅读时,划出全书中的观点句,因为每一本书(非虚构类)的基本使命就是传达作者的观点,我把作者的观点集找出来,就能更准确地了解书籍的主题。
第三遍阅读,制作观点集表格。其中有章节名称、作者观点、页码、素材、页码。把这个表格做完,我基本上就能写作了。不过,我是按章节做表格和写稿的,没有通篇制表格和通篇写全稿。
这各拆书的方法,我觉得太好用了。《转行》这本书的框架结构比较清晰,如果用其他的方法也能拆解。但是这种方法,对逻辑主线不是很清楚的原书来说,也有用。
写作:
我发现自己适合找大块的时间,一气呵成。
修改:
对照平台的情况清单,逐条审视自己的稿件。比如:字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小知识点是否能支撑大知识点,过渡衔接是否自然,语句是否好理解,案例是否有说服力,是否生动,是否挤掉多余水分,观点是否精彩,是否颠覆常规认知,让读者有获得感。
提升空间——
下次再写听书稿,在列出思维导图的定稿后,我会早点启动开始写全稿。这次交稿的时间拖后了2天,主要原因是我前期太磨蹭,看书慢,找感觉写稿也慢。真正有进展的,只有最后4天。
后面还要根据平台编辑老师的反馈,来修改。
保持这种摩擦力,我觉得比仅仅上课学习要强百倍。
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网友评论